HOT 2024大賞決選入圍名單,正式公布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三、粉色和藍色的戰爭

三、粉色和藍色的戰爭

(一)隨時代的變遷

「性別與這兩種顏色的連結是相當晚近的現象。」(喬.佩歐列,2017)。

19世紀時,粉色系列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和美國都廣為流行,當時穿著粉色是為了「襯托出好氣色」。

在一戰之前,粉色和藍色都還沒有成為性別符號,一戰以後,兩種顏色才成為流行文化中,性別權力衍生的概念、產物。

另外在一戰期間,粉色並非女性化的象徵,在那個時代,粉色的應用範圍是廣於藍色的,連男性穿著粉色,都曾被視為一種具有誠意的表現。

隨著美國生育潮來臨,用服飾區分性別的趨勢變得激烈,粉色被社會從男性身份中強制剔除,並使男人們拋棄明亮的顏色,在社會化過程中完成了更激進的男權轉型。

直到女權主義運動開始盛行,並開始反對粉色,使1970年代左右,商場裡幾乎看不到粉色衣服,藍色佔領了市場。

「這股中性風一直流行到1985年,這個時候出生的孩子如今很多都成了年輕媽媽,她們成長在粉色蕾絲、長髮芭比娃娃組成的環境中。」(陳慶餘,2016)

「而發達的廣告和行銷不斷強化著社會習俗,讓粉色成為了最為明顯的性別標籤。」(周卓然,2016)

(二)關於顏色與性別的研究

「大多數女性是否選擇了紅色?還是粉色?答案都是否定的,無論男女,最受歡迎的都是藍色。但是就平均水平來說,女性比男性更喜歡暗紅色。」(英國紐卡斯爾大學,2007)

許多學者推測這是由於女性在原始狩獵採集社會中,主要工作是採集水果,所以也許會對莓果般的暗紅色更敏感。

「研究發現,美國的嬰幼兒,無論男女都更容易被諸如藍色和紅色的原色所吸引。粉色並不是很受歡迎,但是仍然好過棕色和灰色。」(克勞蒂婭•哈蒙德,2014)

另外有些研究表明藍色在嬰兒時期最受歡迎,其次是紅色,但重要的是,這之中幾乎沒有性別差異。

韓國攝影師尹丁美(Jeongmee   Yoon)於2005年展開「粉紅色與藍色計畫」(The   Pink   and   Blue   Projects),希望探討文化偏好的趨勢,和不同文化、族群中孩子們的品味差別,以及性別的社會化與一致性。

她觀察到孩子們對顏色的喜好一般會隨著長大而改變,且通常大約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例如許多女孩可能會開始喜歡紫色而不是粉色。

(三)粉色魔力

「即便是粉色與女性特質聯繫密切的今天,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這一點也可能會適得其反。」(互聯網,2014)

粉紅色通常用於宣傳乳腺癌活動,但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的研究人員卻發現,當女生看到以粉色為主的廣告時,她們實際上不太可能認為自己會患乳腺癌或者給癌症慈善捐款。

有人猜測,會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廣告給人感覺威脅隱私,使人產生了否定機制。

還有一種情況,使粉色對於男人和女人都適用,但卻至今都無法解釋。

早在2002,瑞士研究者熱衷於提高調查問卷的回收率,他們發現彩色紙印刷問卷事實上沒能提高回收率,淡粉色除外,可以讓回收率增加至少12%。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