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為何景氣復甦,失業率仍然會攀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ary   S.   Becker   在9月9日寫了這篇文章「Productivity,   Unemployment,   and   the   End   of   the   Recession」。裡頭除了談到他在去年底於華爾街日報投稿的「我們才不會走向蕭條(We’re   Not   Head   for   a   Depression)」一文中,對美國經濟的樂觀預測維持不變之外,還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論點,值得記一下。

Becker提到目前許多對美國經濟依然感到悲觀的看法,多半不脫對於美國失業率的解讀。

有些人看到失業率數字下降得並不令人滿意;有人則認為政府的失業率數字不可靠,實際情況是失業率仍在微幅上升;更有人主張要把做part   time工作的人也算成失業才行。

Becker則提出一個論點,解釋為何經濟復甦時,失業率可能會繼續攀升。

其關鍵點在於「生產力」。

一國的產出,其實是由無數個人的生產所累積而成。而每人每單位時間的產出,我們稱之為個人生產力。

Becker觀察到即便在去年,景氣跌到谷底之時,其實美國的個人生產力仍然是在上升的。換句話說,每個在工作崗位上的勞工生產的效率還是一年勝過一年。

(這個數字,也是過去我在文章或回覆網友強調過的,證明資本主義讓我們生活更好的一個事實)

但是所謂的不景氣,或是衰退,某方面可以看成是總產出(output)大幅衰退的現象。那麼根據簡單的數學運算,總產出下降,但個人生產力卻上升,這即意味著   —   失業率要上升!

換言之,即便總產出開始回穩或緩步上升,但只要個人生產力還大過於先前,則我們會看到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直到總產出追過先前數字才會有所改善。

因此,一些總體經濟學家抓著失業率未下跌這事,來反推說經濟情況仍不佳,很可能是犯了經濟學思維上的錯誤了。

Becker的論點相當有趣,我覺得也具有某種程度的說服力。

但過去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從「比較優勢定律」來解釋為何美國、台灣等國家近年來薪資成長有限。

如果加進社會福利與工會、最低工資限制等侷限條件來看,新興市場的廉價勞力也會造成先進國家的失業率上升(因為工資調整的剛性很強)。

換言之,是比較優勢定律所著重的點,影響歐美失業率更甚?亦或Becker所提的「個人生產力上升」?

我沒有答案,但我相信值得大家好好想想。

回書本頁

猜你有興趣的書

其它
關於我天天嗑cp這檔事 崩崩怎麼可以這麼可愛?!
這是一本為了嗑cp而成立的書~~合作對象:小蘇露--關於我天 ...
其它
藏壽司白帽的田野調查 文森魚
簡單的藏壽司工讀仔日記以人類學對人類的好奇,觀察這段時間發生 ...
其它
歪歪正傳 縮頭是一刀
小時候,情竇初開,常常精蟲上腦。那時候的我很愛追一個情色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