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科學小教室:進化論之後

      雖然小鹿讀的是文與商科,卻對「科學」抱持著幾近狂熱的愛慕。關於「進化論」這個主題我一直都超想寫,只是怕大家對於這類題型接受度不高。但這不會是我停止嘗試不同素材的藉口,也不會是我妥協於社會性文章的理由。今天要分享的是超越「進化論」的新學說,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遞弱代償》。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搞懂,什麼是「進化論」?達爾文把他《物種起源》以兩個原理概括。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年生物學家接受了這個事實,多年宗教的「神創論」被「進化論」取代,成為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生物的繁殖有過剩,可是生存空間與食物是有限的,因此必須為了活而鬥。說白點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並不是最強才能笑到最後,必須是最能「適應環境」的,才會被留下。

      然而達爾文的「進化論」卻有著很大缺陷,如下三例:第一,缺少過渡型化石。生物在進化時,往往是在很長時間的穩定之後,在短時間内完成新物種的進化,因此過渡形態更加難以形成化石;第二,無法解釋自然選擇。就遺傳學而言,一個優良的變異會很快地被眾多劣等的變異融合、稀釋,而無法像自然選擇學說所說在後代保存、擴散開來;第三,遠古生物為何不進化。動植物中有許多活化石,地球經過上一年的變遷,他們卻仍然不改容貌,像是水杉、腔棘魚、鴨嘴獸等。

      於是乎,王東嶽提出了新的理論「遞弱代償」。主要內容我稍作整理,世界的演化是由簡單到復雜,過程中,物質的存在度逐步變弱,而其屬性和功能—代償效價,卻變得越來越高,這個代償效價可以用代償度來量化。而且物性存在度與屬性代償度之和為一個恒定的常量,這個常量叫做「存在閾」,低於這個閾值,物質就不能存在。

      知道你們看不懂,所以我就以自己的方式簡單給大家拆解,何謂「遞弱代償」?遞弱,指的是生物在進化過程,都是越來越弱的,怎麼說呢?大霹靂之後,宇宙第一批的元素氫與氦出現了,而這些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不同的元素(質子與電子)組合,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與類別,這就是傳說中的「原子序」。然後經過上一年的能量變化,產生了第一個有機生物。而這些最早期的簡單物質,一直到現在都還好好地存在著,都是些最簡單的東西,如:原子、微生物等。而看似強大,生物系統複雜的植物、魚類、鳥類、哺乳類,卻在環境的改革下,一次次演變。

      於是從這個基礎往後延伸,取用了「代償」這個詞。這是個生物學的詞,有替補、歸還之意,由原器官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代替補償功能或結構發生病變的器官。好比你必須切除一個肺才能活,那麼術後,你唯一存在的肺就必須負擔起更大的生存責任,以一擋二,這就是器官代償的概念。因此物種越變越複雜,為的目的不是因為變強,而是他環境適應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所以得讓自己的身體出現更多的補救方案,解決面臨的困境問題,無法補救就被淘汰,苟幸過關就生存下來。

      好了,今天就先說到這吧!你們還醒著嗎?《物演通論》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只提了其中最著名的「遞弱代償」介紹分析。如果你對這門科有興趣,這是一本很棒又很難懂的書,蠻推薦的。

      之後我會慢慢釋出平日所習的「科學小知識」,這一篇理論為主的是我一個小小嘗試,實在是太想跟大家分享了,畢竟大部分非專業的我們都還停留在「進化論」階段,難得有個新理論出來,實在沒忍住上起課來,哈哈哈,明明我最討厭的職業就是老師了。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