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喬木稿件大募集

《反虛無》

理論與哲思能幫助人類理解世界,但從不是唯一的詮釋框架。

以倖存者偏差為例,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往往只是表層。「犯罪代表錯誤,因為罪犯終究會被發現」,這種說法本身就深受倖存者偏差影響。也許,那些真正高智商的罪犯,至今仍潛藏於社會、歷史的縫隙之中。他們之所以「完美」,歸因於永遠不會暴露。一旦被發現,犯罪行為便不再完美。這是典型的二律背反:完美犯罪的存在,唯有在無法被證實的情況下成立。正因如此,真正意義上的「完美犯罪」只能存在於影視作品與虛構之中,在現實世界中無法被證立。

同樣的,世界上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道德規範,未必具有絕對性,甚至可能終將被顛覆。歷史上,婚姻制度與性別概念經歷多次轉變。曾經,同性戀被視為病態與異端,然而今日,愈來愈多國家通過了同婚合法化的法案,顯示價值觀並非一成不變。法律與道德的界線,也因此不再清晰劃一。法律並非天賦的真理,而是一種人為建構出的社會秩序工具。

然而,正因為法律是強制性的,對某些人而言,它反而可能催生出逆反心理與禁果效應的作用——越是被禁止的,越具誘惑力。這一點對於那些同理心較弱、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卻看得異常清晰、能從縫隙中找到機會的人來說,尤其明顯。於是,他們越容易因為對規則本身的反感與挑戰慾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即便如此,法律仍然是維繫秩序的必要機制。並非所有人都具備足夠的自律能力,能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保持理性與穩定。如果將法律從社會中抽離,就如同讓一位從未學會獨立行走的人拋棄拐杖,或強迫巴夫洛夫的狗停止條件反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強求。

從「過度辯證效應」來看,人類若習慣於高度規範的生活,當那些規範突然消失時,所面對的將不是解放,而是徹底的混亂與崩解。

因此,我們終究只能承認自身的渺小與無力。在這個已被高度定型的世界裡,嘗試做出些微改變。掙扎構成人類進步的根源。

這是一種由虛無主義所帶來的真相——它揭示現實的荒謬與脆弱,卻未必是我們所追求的「真理」。畢竟,思想從來不是孤立誕生的,它是一種不斷被傳承、碰撞與修正的過程。若非克卜勒提出橢圓軌道、推翻數千年來奉為圭臬的圓形軌道觀;若非他以觀測修正地動說,哥白尼的理論也難以站穩根基。人類或許至今仍深信地球為宇宙的中心。這並不意味著哥白尼的努力徒然。若沒有他開啟的思路、第谷無數個夜晚的精確觀測,就算克卜勒再聰明,也不可能獨自推導出真理。這是一場思想與實證的接力,而非一人之功。

人類不斷思考、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卻總難免重蹈覆轍。萬物最終歸於虛無,宇宙浩瀚,時光不可逆,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窺見其全貌。這一切似乎都在指向同一個結論:虛無,是最接近真相的辯證。

人類持續懷疑、持續追問。若說「懷疑一切」與「對現狀不滿」是驅動進步的本質,那麼這份不安與痛苦,或許也在提醒我們——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的真理。

這便是思想上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我們只能以內心那把有限的尺丈量世界,再選擇一把最能被大眾接受的尺劃下秩序的邊界。而所謂的「真理」,或許只是多數人暫時同意的錯覺。

思想所閃現的那道人性的弧光,仍是龐大宇宙洪流之中,微小但真實的一步。它提醒我們:我們之所以持續相信,是因為我們還未放棄。

上一篇回作家的PO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