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曾參加過

  • 2013林語堂文學翻譯獎

16. 那精神的快樂呢?

作者
Yulia / 旁聽生
類別
人文科普
狀態
未完結(目前0章回)
全書訂購價格
0
0 0
免費章回 0
付費章回 0
總字數 0
收藏數 0
訂購數 免費閱讀
留言數 0
本日人氣 0
本月人氣 0
累積人氣 0

內容簡介

就讓我們接受據說是較高尚的心靈快樂,並且看看它們能和我們的感官─而不是智慧─緊要地連結到何種程度。那些我們從較卑劣的感官中區分出來的高尚的精神快樂是什麼呢?它們難道不是同樣的東西,始於那些感官、終於那些感官,而且無法和它們分開?當我們一項一項檢視心靈文學、藝術、音樂、宗教和哲學的高尚快樂時,我們看到了和感官及感覺相較之下,才智所扮演的次要角色。繪畫除了給我們一幅風景或肖像畫,和喚醒我們看見真正風景和美麗臉龐時的感官快樂,它還能做什麼?而文學除了再造一幅生命的畫,以及給我們氣氛和色彩、牧草的芳香或者城市裡排水溝的惡臭,它還能做什麼?我們都說當一部小說給予我們真實人物和真實情感時,它恰如其分地達到真正文學的標準。一本帶我們遠離人類生活,或僅僅冷靜地剖析它的書不是文學。一本書越是貼近人性的真,我們越覺得它是文學。有什麼小說能吸引讀者,如果它只包含冷靜的分析,如果它無法給我們人生的酸甜苦辣呢?

至於其他,詩歌不過是渲染了情感的事實,音樂是沒有字的情緒,而宗教不過是幻想中表達的智慧。正如繪畫奠基於色彩與視覺的官能,詩歌除了訴諸情感的事實,也奠基於聲音、語調和節奏的官能。音樂本身是單純的情緒,完全免掉語言文字,才智單單和語言文字搭配起來就可以作用。音樂可以為我們描繪牛鈴、漁市和戰場的聲音;它甚至可以為我們描繪花朵的嬌柔、海浪的起伏或是月光甜美的寧靜;但在它越出感官限制並試著為我們描繪哲學觀念的時候,它必定要被視為是頹廢的,是頹廢世界的產物。而宗教的衰退不正是由理智本身開始的嗎?如同桑塔亞那說的,宗教衰退的過程乃起因於過多的講理,「很久以前,宗教為了變成太過講理的迷信,不幸地不再是在幻想中表達出的智慧。」宗教的腐敗乃起因於在發明教條、公式、信仰的條款、教義和辯護中迂腐的靈魂。當我們越為我們的信念辯護、越合理化它,並且變得很確定我們是對的時,我們就變得更加不虔誠。這就是為什麼每個宗教都變成狹隘的教派,各自相信自己發現了唯一的真理。這樣的後果即是當我們越為我們的信念辯護,我們就變得越氣量狹小,這一點在每個宗教教派都很明顯。這讓宗教有可能被和最糟糕的盲從、胸襟狹隘、甚至個人生活的單純自私連結在一起。如此的宗教不只讓人無法對其他教派心胸寬大,也把宗教的實踐轉變成上帝和個人之間的私人交易,在這個交易中,上帝因人類唱聖歌、在每種可想像的場合呼喚祂的名而受到榮耀,而上帝則祝福人類作為回報,比起別人和別人的家人,祂會特別保佑他以及他的家人,藉由這些方式,宗教助長一個人的自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發現自私的天性如此和最「篤信宗教」、定期上教堂的年老女人相配。到最後,自我辯護、發現唯一真理的道理取代所有較高尚的情感,而那是宗教崛起的源頭。

藝術、詩歌和宗教容易在我們身上修復視野的清新和更富情感的魅力、更重要的人生智慧,除此之外,我看不出其他它們存在的理由。因為當我們變得更老,我們的感知逐漸變得遲鈍,我們的情感變得對受苦、不公和殘酷麻木,而我們的人生願景因為我們對冷淡、瑣碎現實過分在乎而反常。幸運的是,我們有一些還未喪失敏銳的感覺、美好的情感反應和清新視野的詩人和藝術家,他們的責任因而是成為我們的道德良知、支撐著反射我們遲鈍視野的鏡子和加強我們衰弱的神經。藝術應該是個諷刺文學,以及對我們麻痺的情感、衰弱的思考和變質的生活的警告。它教給我們在世故世界裡的天真。它應該要將生活的健康和明智還給我們,並且使我們能從因太多的精神活動而導致的發燒和精神錯亂中恢復健康。它應該使我們的感官變得敏銳,重建我們的理性和人性之間的關聯,並且藉由復原我們的本性,將被打亂的生活中毀損的部分再次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我們有知識卻沒有理解力、有批評卻沒有欣賞、有美麗卻沒有愛、有真理卻沒有熱忱、有公正卻沒有慈悲、有禮貌卻沒有溫暖之心,我們所處的這樣的世界的確很悲慘。

至於哲學,卓越精神的儀式,我們失去生命本身的感覺的危險更大了。我可以理解如此的心靈樂趣包括解答一道長長的數學公式,或者察覺宇宙中的偉大秩序。察覺秩序或許是心靈樂趣中最純粹的一個,但我還是願意拿它交換一頓準備豐盛的飯。首先,它本身幾乎就是我們心靈消遣的怪念頭、副產品,因為免費所以有趣,但無論如何對我們而言並不像其他不可或缺的過程一樣必要。畢竟,智能的樂趣和成功解決縱橫填字謎的快樂相似。其次,此刻的哲學家多半欺騙自己,愛上這種抽象的完美,並且想像出這個世界裡遠比事實證明的還要偉大的邏輯完美。這如同我們用五個點畫一顆星星,退化至公式、人工的程式化和過度簡化一樣,是事物的錯誤圖像。只要我們不做得過火,對於完美的欣喜是好的,但讓我們提醒自己,數百萬的人們就算沒有發現這樣設計的簡單一致性也覺得快樂。沒有它我們的確能活。比起數學家,我更喜歡和有膚色的少女交談;她的言辭更具體、她的笑容更有活力,藉由和她對談,我通常對人性有更多的認識。我是那樣的一個喜歡工作甚於詩歌的唯物主義者,並且會為了一片棕色、鮮嫩、加了新鮮醬汁的魚片放棄哲學。

唯有藉著將生活擺在優於思想的位置,我們才能遠離這個改正和重複說理的哲學氣氛,並且收回若干孩子純真視野的清新和自然。任何真正的哲學家看見一個小孩,甚至是籠子裡的一隻獅子時都應該為自己感到慚愧。自然用爪子、肌肉、美麗的鬃毛、刺刺的耳朵、圓亮的雙眼、敏捷和嬉戲的感覺將牠塑造地多麼完美啊!哲學家應該為神造的完美有時候變成人造的不完美感到羞愧,為他戴著眼鏡、沒有胃口、心神經常憂傷、完全沒意識到生命中的樂趣感到羞愧。我們無法從這類的哲學家得到什麼東西,因為他所說的東西沒有一樣對我們是重要的。當哲學和詩歌愉快地攜手合作、為我們先後建立更純粹的自然以及人性視野,單單是哲學可以是對我們有用的。

任何適當的人生哲學必須建立在我們被賦予的直覺的和諧之上。太過理想的哲學家很快就會被自然本身給絆倒。根據中國的儒家思想,最高的人性尊嚴概念即是人類藉由與自然和諧共處,最終到達和天地同等的巔峰。這是孔子家語上頭記載的教誨。

神授的事物叫作自然;跟隨自然叫作道(道路);陶冶道叫作文化。在喜怒哀樂被表現出來之前,它們被稱作內在自我;當它們適度地被表現出來,就稱作和諧。內在自我是正確的世界基礎,而和諧是輝煌的道。當人實現內在自我與和諧時,天地因而整齊有序,萬物因而滋養茁壯。先作真實的自己後得到領悟叫作自然;而先有領悟而後作真實的自己叫作文化;作真實的自己的人因而擁有理解力,而擁有理解力的人因而發現真實的自己。唯有在這個世界作完全的自己的人可以實現他們的本性;唯有實現自己本性的人可以實現他人的本性;唯有實現他人本性的人可以實現萬物的本性。那些實現自然的本性的人配幫助自然生長及維持生命;而那些配幫自然生長及維持生命的人是和天地同等的存在。

作者其他作品

回應(0)

其他人文科普類熱門作品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