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妖靈稿件大募集

二、屋大維

沒有人相信他能夠活到四十歲,但他活到了七十六歲,而且自三十一歲起,獨攬羅馬世界的政權足足四十五年,是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他創造並且擁有皇帝的權力,但是他從來沒有使用過「皇帝」這個頭銜,只是接受元老院任命「首席元老」和「大祭司」的職位,除了這兩項公職之外,他很聰明,他一直霸佔著「大統領」的頭銜,統領著帝國所有的軍隊。

不只如此,他嚴重地違反常規,增設了九個大隊的士兵,每個大隊有一千人之眾,三個大隊駐紮在羅馬城內,六個大隊駐防在城外近郊,以後成為他的禁衛軍。

一個公職人員擁有「首席」的權力和禁衛軍保護,實質上已經帶有「君主」的味道,明眼人都知道,那就是「皇帝」。

他的祖母是凱撒的姐姐,祖父是個銀行家,他的父親當過副執政和馬其頓總督,偉大的凱撒收養了他,立他為繼承人,他從小就接受嚴格的教育,精明老練而嚴肅,有斯巴達的風格,無奈體弱多病,一直罹患著消化不良,飯量小而酒量差,體質柔弱,身體的缺陷影響了他的心理,他缺乏自信,容易屈服,但是教育使他後來變得果決而固執。

在凱撒尚未被刺殺的前三年間,他大都住在凱撒的宮廷裏,十七歲的時候,凱撒帶他到西班牙出征,他在作戰中表現的勇敢和毅力,令眾人大開眼界。

他的髮色淡黃,頭部呈奇異的倒三角形,雙眉連在一起,目光銳利,神色鎮靜而溫和,皮膚敏感,患有金錢癬,他很怕冷,有過敏性鼻炎,在冬天他穿著四層上衣,此外,他患有風濕病,左腿不良於行,右手不很靈活,他很神經質,嚴重失眠,後來又有膀胱結石折磨著他,剛成年就一付未老先衰的模樣,疲倦,神經緊張而多病,但仍然保有敏銳機智的頭腦,他試過無數的醫師,吃過無數的藥物,最後靠著精神力支撐肉體,清淡飲食,只吃麵包、乳酪、魚和水果,過著節制而規律的生活,後來他的壽命竟然比那些體壯如牛的人來得長。

他不敢日晒過久,討厭騎馬,常常乘坐擔架上戰場,在他一生之中所參予的重大戰役,他每次都生病,但是他從未缺席。

他相信夢兆,也重視預兆,凶日一定不出遊,隨身帶著一塊海豹皮,因為他相信海豹皮可以防止雷擊,他迷信,但是不妄信,因為他曾經試圖搶奪海克力士神廟的財寶。

他也會利用眾人的迷信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表示早年的教育始終清醒著他的理智,他三思而後行,他的哲學家朋友送他金玉良言「發怒時,先將二十四個字母默背一遍,再說話或行動。」他虛心地接受了。

「急事慢做」「沈默得來的報酬沒有危險」成為他終生奉行的格言,他一生演講不下數百次,每次都事先打草稿,照稿宣讀,不隨口發言,生怕失言失當,甚至傳說他和妻子商談要事時,他也必須事先打好草稿。

他十八歲的時候,凱撒遇刺而死,凱撒的部將安東尼勢力坐大,元老院緊急徵召他來到羅馬,打算利用他制衡安東尼,他心知肚明,果決地接受了徵召。

元老院的領袖,雄辯家西賽羅指著他對眾人挖苦說:「這孩子值得讚譽,授勳,擢升。」在拉丁文中,「擢升」這個字眼是個雙關語,另一個意思是「殺害」,他故意裝做不知道,接受了元老院的任命,再暗中和安東尼達成共識,待聯手消滅了刺殺凱撒的兇手之後,兩人再和雷比達協議,迅雷不及掩耳,在羅馬城內大整肅,大肆殘殺異己。

安東尼夫婦恨透了西賽羅,他出賣西賽羅給安東尼,安東尼的部屬斬下了西賽羅的頭顱和右手,釘在元老院的講壇上,安東尼的妻子得意洋洋,用針扎進西賽羅的舌頭,做為大整肅的最高代表作。

他得到的回報,則是被允許殺死安東尼的舅父,因為安東尼的舅父敵視他,雷比達呢?雷比達出賣了自己的哥哥。

一陣腥風血雨之後,三個人瓜分了羅馬世界,結成後三雄政冶,他只剩下這兩個盟友兼政敵,他很圓滑,小心謹慎,有耐性,步步為營,想得很周密,凱撒失敗的地方就是他成功的地方,何況他的情況比凱撒強多了,他有的是錢,在大整肅中,他沒收了被處決的政敵的財產。

三個人當中,最先倒台的是雷比達,雷比達沈不住氣,想要政變,反被奪權而轉任無權的神官,默默無聞以終。

安東尼在埃及樂不思蜀,和埃及艷后克麗歐佩脫拉連生了兩個兒子,放著孤孤單單的元配妻子在羅馬和屋大維鬥爭,堅強的她和屋大維戰爭,安東尼不聞不問,悲憤的她死了,安東尼也懶得回來,羅馬城的權力和元老院快落入屋大維的手中了,安東尼說不回來就是不回來,昔日忠心的軍團變節投靠屋大維了,安東尼…說什麼還是不回來。

他放任安東尼在埃及享樂,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和民意,他很小心,很顧忌安東尼在羅馬的潛在勢力,元老院害怕內戰又啟,一而再,再而三敦請安東尼回來羅馬共商國事,他不反對元老院的決定。

在他二十三歲那年,享盡豔福的安東尼終於回來了,他當然和元老院同一立場,歡迎安東尼回來,將妹妹屋大維亞嫁給安東尼,羅馬人鬆了口氣,因為兩人的新聯盟,消除了內戰的陰霾。

好景不常,他和所有的羅馬人失望了,負心的安東尼還是跑回埃及去了,拋棄了屋大維亞和所生的子女馬塞拉斯與安東尼雅,所有的羅馬人都為他感到委屈,他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接著,安東尼宣佈與屋大維亞的婚姻無效,並且宣稱,十七年前凱撒與埃及艷后生的兒子凱撒里溫(現任的埃及國王托勒密十六)長大了,將是羅馬東半部的繼承人。

到這一階段,幾乎所有的羅馬人都站在他這一邊,他很聰明,只宣佈埃及艷后是「國賊」,他將不與安東尼為敵,一番感人的演說打動了元老院,於是內戰又啟。

他三十一歲這年,在亞克丁之戰擊敗了安東尼,這場戰役中,他當然又生病了,部將阿古力巴為他打贏了這場戰爭,大軍窮追到埃及,五十歲的安東尼請求他放條生路,他哪可能放過這個難纏的政敵,埃及艷后與安東尼雙雙自殺,凱撒的兒子凱撒里溫被砍掉了腦袋,他將安東尼和埃及艷后所生的兩個男孩送回羅馬,交付屋大維亞撫養,然後他把整個富庶的埃及納為私產,在所有的政敵從世上消失之後,他風風光光凱旋回到羅馬,名正言順當了羅馬世界的主人。

他遣散了三十萬名士兵,個個分得授田土地,還獲得他贈送的鉅款,他用擄掠來的財富支付士兵的需求,對將軍們不吝厚贈,保留了二十萬現役軍人,士兵個個向他領餉,個個效忠於他,他以此為後盾,加上虛偽的言語和謙恭的禮節,充分的麵包和娛樂,搏得元老院與人民的一致擁戴。

他對元老院極盡禮貌之能事,元老院的會議越開越少,只投票給他所批准的法案和指定的候選人,成了高級傀儡而不自知,選舉的時候,他公開表示要抓賄選,但是私底下提供大批金錢給他的派系的候選人,甚至他也會放下身段,跑到街上拉著路人的衣角,請他們投他的派系的候選人一票,他就這樣逐步地麻醉了元老院和人民。

他討好人民,還用到一項前所未有的絕招,他多次公然焚燒稅冊,辯稱不是免人民的稅,而是替人民繳稅,他會繳錢給國庫,公平而不會虧損國庫,當然大家都很高興,不會注意到那是史上最大規模的、赤裸裸的、毫無掩飾的賄選。

到了這個程度,公開反對他的人勢必成為人民公敵,正當元老院和人民都感到十分滿意的時候,他使出了最後的手段,以退為進,在他三十五歲的那年,他宣佈辭去一切公職,政府將恢復共和,如其所料,元老院一致反對,反而將全部大權交給他,並且奉上「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他得到了完整的、絕對的權力。

他將屬地分為「需要軍事保護區」和「不需要軍事保護區」,前者由他麾下的總督、將軍、稅吏管轄,後者由元老院派遣的代理執政管轄,當然,全都是他批准的代理執政,每個總督都有固定的薪水,他另外派了稅吏去監視總督,從此總督們無法隨意榨取稅金。

他任用商人和家中獲得自由的奴隸,組織了文官機構,協助政務,並且防範總督們的不法行為。

看起來,他對屬地的貢獻很大,不!本質上他無情地壓榨羅馬世界的屬地,來供養羅馬,還有供養他自己。                  

不過他把金錢大都用在別人身上,自身過著簡樸的生活,穿著自家紡織的衣服,吃著簡單的食物,住在宮室中的一個小房間達二十八年之久,後來宮室發生火災,小房間被燒毀了,元老院為他重建,他就住在這個小房間,至死為止。

他討厭出門的盛大排場,不喜歡炫耀,從來不佩帶任何表示高人一等的徽章,出入羅馬不為人知,低調行事,看來他是個很無趣的人,但是他不妨害別人的興趣,他經常在宴會中提早退席,好讓其他的人開懷大嚼,他盡量減少樹立敵人,對於諷刺他的言辭,他付之一笑,對於具有敵意的言辭,他口頭警告就算了,至於深具敵意的行動,他徹底壓制。

他把對待元老院的模式,同樣地套用在鄰近小國的國王身上,對國王們非常有禮貌,極力拉攏,取得他們的忠心,把他們的王子王孫接到皇宮,美其名是做客,實際上是當做人質,順便教育他們,使王子王孫們馴化、羅馬化,以後將不以羅馬為敵。

如此看來,他是個非常愛好和平的人,不!在內心裏面,他是個帝國主義者,即位之初,他就用兵於北非和西班牙,血腥鎮壓叛亂,他試圖征服安息和阿拉伯,但是成績並不理想,他將帝國領土往北擴張,倒是大有斬獲,他希望帝國的生存空間能夠到達易北河畔,就今日軍事觀點而言,他沒有錯,這是高明的戰略,可以將帝國防線縮短,減少駐防的軍團人數。

但是功虧一簣,在他七十一歲那年,北方傳來惡耗,托土堡森林之戰大敗,他的第十七、十八、十九軍團全滅,上自總督華拉斯,下至士兵家眷婦孺,不留一人,他聞訊大驚,繼而大慟,三個月不修鬍鬚,也不理髮,不時用頭撞擊門牆,哭喊著:「華拉斯!還我的軍團來!」。

他傷透了心,他到死不曾再重建這三個軍團,不願意再聽到易北河的事,他放棄萊茵河以東所有的佔領區,以萊茵河做為和日耳曼人的國界,這個打擊不只影響了他,也影響了所有意大利本土的人,從此「羅馬軍團天下無敵」的神話幻滅,意大利人害怕當兵,羅馬軍團的士兵,此後便以外省屬地的人為主。

這是他的不幸,其實他最大的不幸來自他的家庭,他一生結了三次婚,第一任太太是安東尼元配妻子婚前的私生女,那是政治聯姻,當他和安東尼鬧翻了,便沒有存在的意義,安東尼拋棄了他的妹妹,他也離了婚。

他的第二任太太是個執政官的遺孀,和他生下一個女兒朱莉亞,第二次婚姻破裂時,這個令人頭痛的女孩歸給他,當做是他的第二次婚姻的紀念物。

他的第三任太太名叫莉維亞,是個已經有兩個兒子的有夫之婦,他搶了人家的太太,連人家的孩子們也帶了過來,這兩個孩子台比留和德路薩斯都很爭氣,很有才華,日後為他在日耳曼打了無數的勝仗,算是他三次婚姻中,唯一做對的事。

他的宮廷裏養了一群孩子,有妹妹屋大維亞的子女,安東尼和埃及艷后生的兩個兒子,有搶過來的台比留和德路薩斯,還有他最鍾愛的朱莉亞,在朱莉亞十四歲的時候,他讓朱莉亞和馬塞拉斯結婚,並且指定馬塞拉斯為繼承人,過了兩年,馬塞拉斯死了,他很傷心。

接著他看上了和他同年齡的部將阿古力巴,阿古力巴體壯如牛,為人慷慨,曾經免費供給羅馬公民油鹽,免費招待羅馬公民理髮一年,又多才多藝,是個既會陸戰又會海戰的軍事家、建築家、工程設計家、政治家、財務專家、武器發明家、藝術家、科學家、慈善家、大富翁、都察官,還有…是個有婦之夫,歷史告訴我們,這種人不可能沒有太太。

他哄阿古力巴離婚,改娶新寡的朱莉亞,九年之內倆人生了五個孩子,他很滿意,指定阿古力巴為繼承人,阿古力巴卻在五十歲的盛年去世,他很傷心,刻意提拔朱莉亞五個孩子中的蓋阿斯和榴西阿斯,在他們不到法定年齡的時候,就任予高官厚祿,準備培植為接班人,結果這兩個孩子太柔弱了,不是材料,他很傷心。

再來,他相中了才氣縱橫的德路薩斯,領養了德路薩斯,但是他並沒有逼德路薩斯娶朱莉亞,因為德路薩斯娶了他妹妹屋大維亞的女兒安東尼雅,他軟硬兼施,強迫不情不願的台比留離婚,娶了同樣不情不願的朱莉亞。

正當台比留為他征服了班諾尼亞的時候,德路薩斯像一隻猛虎,率領羅馬軍團衝破了蠻族易北河的防線,也為他取得空前的勝利,但不慎從高處跌落,身受重傷,台比留手足情深,急忙趕到,一路抱著德路薩斯,趕了四百多里路回到羅馬,德路薩斯痛苦了三天,還是死了。

他聞訊頓時從勝利的歡欣跌落痛苦的深淵,他很傷心,他知道台比留想要當繼承人,莉維亞也想要他收養台比留,他就是看不上台比留,台比留和朱莉亞婚後不合,於是家庭悲劇上演,他傷透了心。

他曾經強行立法阻扼社會道德沈淪,訂立法規,假若婦人和他人通姦,婦人的丈夫可以檢舉定罪,倘若丈夫放棄這項權利,婦人的父親必須檢舉婦人定罪,朱莉亞私通眾多的男人,不論台比留在羅馬或者在日耳曼打仗,她和其他男人日夜宣淫,不避耳目,台比留默默地退隱到羅德斯島,眼不見為淨,將這個難題推給岳父、偉大的立法者、首席元老、帝國的元首。

朱莉亞我行我素,攪得法院日夜不寧,羅馬的人民和元老院都在看他,看他如何處罰那個不像話的女兒,他嘆息作繭自縛,為自己所訂的法律吃盡了苦頭。

在他六十歲那年,他的法律、榮耀、家庭同時崩潰,萬念俱灰之下,他逼迫朱莉亞的一個情夫(安東尼和埃及艷后生的兒子中的一個)自殺,然後放逐朱莉亞到一處荒島,讓她被世人遺忘,讓她傷心寂寞十六年,心碎而死,她的兩個不成材的兒子竟然先她而死,相信她一定死得很心碎。

在他六十六歲那年,北方叛亂頻傳,憂煩的他緊急召回台比留,勉強承認了台比留為養子,派這位全羅馬最能幹的將軍到北方收拾殘局,台比留能忍、能狠,三年之內為他鎮壓了叛變。

但是他最大的煩惱和痛苦才剛開始,朱莉亞的女兒長大了,又是一個蕩婦,人盡可夫,同樣不避人耳目,日夜宣淫,罪證確鑿,他已經是七十歲的老人了,哪堪再被惡毒的羅馬人嘲笑,他勃然大怒,再次放逐朱莉亞的女兒到遠遠的一處荒島,他的心徹徹底底地粉碎,喊道:「但願我從來沒有結婚!或者我死了!或者我絕子絕孫!」

然後七十一歲那年,托土堡森林的慘劇給這個老人再來一次心痛的打擊。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幕,是不想再活下去了,卻求死不能,心碎加上衰老病痛,在他七十六歲的時候,他終於可以擺脫一切了,他對病榻旁的朋友遺言:「我的戲已經演完了,現在請鼓掌吧!讓我在掌聲中下臺。」接著抱住莉維亞說道:「莉維亞,不要忘記我們長期的結果,再見。」

他的屍體被抬到馬斯校場火化,被尊為神,他是帝國的第一個皇帝,但不是帝國中第一位被尊為神的凡人,凱撒是第一個神,當年他為凱撒報仇之後,他在凱撒火化的地方建了神廟,就已經尊凱撒為神了。

註一:禁衛軍

屋大維創造了這個軍種,始料未及這個軍種的司令官會變成帝國的第二號人物,他們幾乎篡了第二任皇帝的位,殺害了第三任皇帝全家,在第四任皇帝的婚禮上嘲笑皇帝,拋棄了孤立無援的第五任皇帝,砍下了第六任皇帝光禿禿的頭顱,積極地參予內戰,在關鍵時刻擊敗了第八任皇帝的日耳曼軍團,促成皇帝被捉受辱至死,他們在第十二任皇帝的面前殺死了他的顧問朋友,並且恐嚇皇帝,在第十七任皇帝被家奴力士刺死後,他們衝進皇宮殺死了元老院提名的第十八任皇帝,接著高價標售皇帝一職,有一段時間皇帝的生殺廢立操之於禁衛軍之手。

註二:羅馬和平並不是完全和平

屋大維統一帝國,關閉了賈努斯神廟三年之後,又親自到西班牙平亂,他停留在西班牙只有兩年的時間,便因為重病而返回羅馬,他的軍隊又繼續屠殺了六年,亂事才告平定,他下令把西班牙的大部份壯丁調到日耳曼服兵役,以徹底解決亂源。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