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妖靈稿件大募集

PART 1 1.天真的創業遊戲

PART     1

1.天真的創業遊戲

我一輩子都迷戀創業,

原來我身上流著的是父親創業的血液,

我的創業基因其來有自。

第     1     章

天真的創業遊戲

源於父親的創業基因

我一輩子都迷戀創業,卻不知道原因為何,一直到二○○七年母親離我而去,為了製作一本母親的紀念集,仔細回顧了媽媽與我的點點滴滴,也兼及了那幾乎完全沒有印象的父親,我才赫然驚覺,原來父親和我一樣,一輩子都在冒險,都在玩創業遊戲,我身上流著的是父親創業的血液,我的創業基因其來有自。(創業陷阱1.)

父親在我六歲時就離我而去,所以我對父親完全沒有具體的印象。對父親的一生,只有許多偶然留下的片段,完全連不起清楚的全貌,但在這些片段中,我已經可以確定父親一生充滿了比我還瘋狂的創業冒險,以及令人驚嘆的曲折起落,在他一生以及令人驚嘆的曲折起落,在他一生令人驚嘆的曲折起落,在他一生的最後,更用令人窒息的方式結束,留給我們無限的哀傷與嘆息。

從小媽媽就告訴我(在父親走了之後,她獨力辛苦的撫養我們八個兄弟姐妹),這世界很公平,上半生她過了最奢華的少奶奶生活,現在辛苦求活是應該的。

南京城內的流金歲月

媽媽口中的少奶奶生活,因為父親的生意風生水起,在那個年代,我家就有賓士汽車、傭人無數,在大陸的南京,來自台灣的何二老闆(父親是老三,為何被稱為二老闆,我沒來得及問媽媽)豪邁大方,樂善好施,是南京城最知名的商人之一。(創業陷阱2.)

那是在八年抗戰期間,我父母都是道地的台灣人,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當日本人佔據南京之後,父親就遠渡海峽到大陸做生意,那時有許多台灣人都做了類似的事,所以南京成了許多台灣商人的夢想之地。

父親做什麼生意?我沒來得及向媽媽問清楚,僅記得些許的片段;媽媽說當時父片段;媽媽說當時父媽媽說當時父親做的是民生必需品的生意,南京附近的溧水縣全縣的柴米油鹽等日常必需品,全數由我父親供應,那是戰時,戰時的壟斷生意可能比一般的生意較不複雜。

總之,父親在南京賺了許多錢,而母親在第二年也趕到南京與父親會合,在年輕、瀟灑、多金的父親身邊,就近監督看來是必要的,而那八年,可能也是父母親一輩子最風光、最快樂的八年。我的三個姐姐都是在南京出生,我雖無緣跟上,但從小家中留下來的各種物品、照片,點點滴滴都見證了當年父母的流金歲月。

家中抽屜裡多的是中中交農(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等四大銀行的舊鈔券,那是通貨飛漲的年代,家中有許多百萬元的鈔券,至於龍銀等舊幣,家中更是不計其數。

家中還有一塊犀牛角,小時候有一個拳頭大,那是發高燒時的退燒聖品,用個陶缽和水磨成乳白色的犀牛角水,是我感冒時常用的藥方。這塊犀牛角及陶缽在天母全村中流傳,媽媽從不吝惜這貴重藥品,「救人是好事」,當我長大時,這犀牛角已經用剩到不能用的肥皂大小。

從小我對南京的風景名勝牢記在心,因為家中有無數的照片為證,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莫愁湖、雨花台等等,大姐、二姐、爸爸和媽媽都出現在照片中,我們一直羨慕大姐曾遊遍了南京這歷史名城的所有景點。

幾年前,為了尋根,我們全家組了一個旅遊團到南京,除了走遍南京的景點外,更重要的是到「遊府西街」──當年父母住的地方去看一看,只是遊府西街已變成南京的鬧區,商店林立,大姐也完全無法回溯童時的情景。

父母親的富豪時光隨抗戰而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南京,秩序大亂,父母親是倉皇皇逃回台灣,所有的財產都留在南京,未能及時帶回。

一連串創業冒險的開始

爸媽逃回台灣的故事和電視劇一樣精采。當爸媽要從下關碼頭坐船回台,一切財產行李都已打包妥當,前一天晚上,南京的乞丐頭子(黑幫組織)到家中來報信:「二老闆,全南京的人都知道你明天要回台灣,從你家出門到下關碼頭,起碼有五票人要搶你,你的家丁們保護不了你,你最好不要與車隊同行,以免危險。」由於有他的警告,爸媽與三位姐姐才能夠活著回台灣。

黑幫頭子為何會通風報信?媽媽說:「爸爸為人四海,對南京下層人非常照顧,所以他們非常感念父親。」(創業陷阱3.)

爸媽在半夜三點帶著三個姐姐,先行離家潛赴下關碼頭,而車隊在早晨才上道,在碼頭,爸媽沒等到行李,只等到車隊被搶,家丁們死的死、傷的傷的消息。

父親在南京的創業冒險,用最令人驚嘆的劇情結束,也開啟了父親回台灣之後的一連串創業冒險。

回台後,父親用先前寄回台灣的一些錢,不斷地想再創南京的風光,爸爸先在台地想再創南京的風光,爸爸先在台北市後車站太原路上開五金行,半夜回家,父親會先到圓環買煮好的魚翅給媽媽和姐姐分享,至今大姐對父親的魚翅仍充滿懷念,在這段剛回台的生活裡,我家還有富豪在這段剛回台的生活裡,我家還有富豪的影子。

後來父親還做了貨運行及計程車的生意,這在當時的台灣都算開風氣之先。父親仍忘不了回大陸做生意,因此包下老家天母(天母產桶柑)整山的橘子園,雇人採收、包裝,再運到大陸的南京、上海販賣。

回台後的短短幾年,父親嘗試了無數生意,但也賠光了所有積蓄,當時百業不興的台灣,父親的生意眼光無用武之地,我們何家風光的日子從此不再。(創業陷阱4.)

接下來,父親的生命以令人窒息的情節收場。

父親的最後時光,變成公車司機,用上了他在最風光時學會的開車技能,為了撫養八個小孩,他夜晚還在天母的外僑社區兼職守衛。當時的天母外僑眾多,為了維護安全,外僑社區警衛森嚴,父親白天開車夜晚還要熬夜。

有一個晚上,父親守衛的外僑社區發生竊案,這在當時的天母是件極為嚴重的事,因為政府對於外僑的安全極為重視,警察被要求限期破案,不幸的是,竊案發生當晚正好是父親值的班。

天母的巡官找父親問話,雖問不出名堂,但急著破案的巡官找來一隻鞋子,說是在外僑社區的現場找到,應該是作案的小偷遺留,巡官要父親試穿,又暗示說這鞋子是公車駕駛習慣穿著的式樣。

巡官的指涉不言可喻,愛惜羽毛的父親一輩子沒受過如此奇恥大辱,在隔天晚上,又輪到他守夜,就在外僑社區的一棵大樹上,上吊自殺以明志。

在當時的天母,這是驚動全村的事,村人們群情激憤,每個人都知道父親熱心、正直,雖景況落魄,絕不至於如此不堪,而父親留下的絕筆書,也說明了他的憤怒與與絕望!

這件事差一點變成台灣人和外省人的糾紛,鄉親們解釋成一個外省巡官欺負善良老實的台灣人,把人逼成自殺。(創業陷阱5.)

最後警察道歉,平息了父親的冤屈,但留下我們八個小孩,伴隨母親一起度過堅苦的成長歲月。

父親一生勇敢冒險,高潮迭起,這些故事都是在二○○七年母親過世時,我們兄弟姐妹一點一滴拼湊起來的劇情,我終於知曉,原來我的創業精神來自父親,我的身上流著父親冒險的血液,而我也以父親為榮。

我這一生所有的努力,其實都只在「無愧於所出」,希望不要辱我父母一生的教誨。在我家的祖先牌位中,供著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我家人一生的信仰,父親用生命維護他的聲名,我更用我一生的行為,維護何家的教養。

何家的創業「家家酒」──合家歡青年商店

我的創業冒險,從很年輕就開始,而且源於台灣社會變遷的偶然。

我在政治大學念書的時候,台灣的農復會(台灣農委會的前身,負責台灣農業的推廣)為了改善傳統市場的髒亂,強化生鮮蔬菜、肉品的銷售,提出了構建新通路的計畫,要在社區中推廣建立小型超市,並結合了青輔會的力量,對有意創業的青年提供協助,這計畫被稱為「青年商店」,也是一九七○年代初期,台灣市場掀起的第一次通路革命。

說是我創業,不如說是我家兄弟姐妹的一次集體創業行動。首先被這個機會吸引的應該是我的二姐和二姐夫,他們在家族聚會時提出創辦「青年商店」的構想,很快獲得大家的認可並立即展開行動。(創業陷阱6.)

創業的方法也很簡單,大家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創業的幾百萬資金全是幾個姐姐、姐夫湊起來的,開店的地點在大姐夫位於天母蘭雅,靠近大葉高島屋百貨附近的公寓一樓,用了兩個店面,而創業者是我,因為申請青年商店的條件要年輕與學歷,所以我變成出名申請的創業者。(創業陷阱7.)

印象中,青年商店像變魔術一樣,很容易就開幕了,我只參與了其中幾項工作:向政府機關填寫申請開設、參與採購冷藏櫃、貨架,協助店面規畫進貨,以及取了一個店名:「合家歡青年商店」。

創業前的充分評估

冷藏櫃和貨架是青年商店最重要的生財設備,在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開設一家店要多少錢,一直到購買冷藏櫃時,我發覺如果要符合政府能販賣生鮮蔬菜、肉品,要幾座開放式的冷藏櫃及冷凍櫃,整個價格竟然要大約兩百萬新台幣,我才猛然覺醒,青年商店總投資金額竟然高達四、五百萬,那是一個我當時很難理解的天文數字。(創業陷阱8.)

我及姐夫們按著政府提供的廠商資料,一家家的詢價、研究,才發現原來其中有許多的學問,不同的外型、功能、耗電量與價錢,我也不知道如何選擇,就被最積極推銷的廠商牽著鼻子走,花掉了最大的一筆錢。貨架也是如此,雖然我親自跑去看生產廠商,那是一家位在台北市重慶北路的小工廠,我發覺老闆也是在政府推動青年商店計畫時,才嘗試生產貨架,心中雖有些擔心,但也由於這是距離最近的廠商,也就買了他的陳列架。

在自己開了店,也參觀了別人開的青年商店之後,我發覺我們所買的這兩項設備都不是最好的,還有其它更好的設計、更好功能的商品,我竟然在未充分比較分析下,就做了決定。(創業陷阱9.)

店面規畫則是另一項大學問,由於大姐夫的房子有兩個相連的店面,所以我們決定打通中間的隔間牆,開家比較大的商店,也因為如此,在動線規畫時,煞費苦心。

我決定把店門開在較不明顯的店面,而讓另一個位置較佳的店面封閉,變成落地窗陳列貨品,試圖讓過往行人能看到豐富的貨品而走進店來,進來之後也能走完全店,而最重要的生鮮食品冷藏櫃也放在封閉的店面,那是全店最深的位置,以吸引客戶。

至於店面的規畫、貨品陳列,我也用直覺把貨品分成幾個大類別:生鮮食品、一般雜貨與日用品等,分別歸類陳列,在開店的頭一年,我最常做的事就是改變陳列,搬動貨品位置,看能不能達到促銷的效果。

存貨與銷量的迷思

進貨是另一項大工程,當市場傳出我們要開青年商店時,所有的供應商都自動上門,我每天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供應商:有大公司的營業員,有一般中盤商,也有個別的小個體戶,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變成「老闆」,每一個想賣東西給你的人,都會想盡辦法來取悅你,給你一些建議,當然也會設圈套讓你上當。(創業陷阱10.)

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當時最慘痛的進貨經驗,有一家洗衣粉廠商叫「藍寶」,雖然然不是一線品牌,但營業員非常認真,努力推銷,他們當時推出了一個超大包裝,應該是二十公斤像水泥一樣的紙包裝,而且售價較便宜,進貨也有極大的數量折扣,一次進五十包一個價錢,進一百包再降價,兩百包又再降價。

這位業務員不斷稱讚我們店的地點好、店面大,開店一定生意好,最適合販賣這種大包裝的產品,所以鼓勵我們一次進大量,這樣可以享很大的進貨折扣,獲利也比較高。

我開始想像產品毛利可以高達三成以上,這是多好的利潤呀!當時一般商品的毛利大概百分之十六左右,就是所謂「買十賣十二賺二」的標準模式:進貨一打十二件,零售價就是把進貨價除十,賣完十件就收回成本,另外兩件賣掉就是淨賺,最後我們決定進了不可思議的大量,約略是三百包左右,沒想到這一批貨我們賣了三、四年都沒有賣完,那真是一大悲劇。(創業陷阱11.)   

「合家歡」背後的創業大忌

至於店名,也經過了幾次的轉折,本來想用地名,取名天母,或者蘭雅(當地里名),但都不出色,也考慮用路名──中十二路,是個很怪的路名,也不妥當,本想取個文雅飄逸的名字,但開的是世俗的現代雜貨店,也不合適,姐姐們說:你會讀書,你去想個好名字。

我腦筋一轉,這不是我們一家兄弟姐妹們的創業合作實驗嗎?我們一起投入、一起工作,這不就是闔家歡樂嗎,那就叫「合家歡」青年商店好了?這個名字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同,也是我第一次創業時得意的事。

只不過這個名字的背後,隱藏了創業的大忌,也注定失敗的命運。注定失敗的命運。定失敗的命運。(創業陷阱12.)

合家歡青年商店就這樣熱熱鬧鬧的開幕了,這在當時的天母算是新鮮事,對我自己也是極新鮮有趣的事,坐在收銀台結帳,應付客人,我覺得自己像個掌櫃,廠商進貨點貨,上架陳列,我就是店員;拿起掃把掃地,拿起抹布擦灰塵,我就是小弟。每到晚上關店門結帳,那是最興奮的事,記得當時一天大概只有六、七千元的營業額,可是對我而言已是天文數字,偶爾有一天超過一萬元,我幾乎要興奮得大叫,有時候為了達成一個目標,我還會刻意把店開得晚一點,看能不能多做幾百塊錢的生意。

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我不知不覺趕上了台灣第一波的通路大革命,傳統市場、傳統雜貨店、百貨行正要隨著台灣生活的改變,過渡到便利商店(convenience   store)、超市、購物中心,而青年商店正是啟動第一波革命的過渡模式,它是便利超商的前身,卻販賣生鮮食品,過渡模式,它是便利超商的前身,卻販賣生鮮食品,模式,它是便利超商的前身,卻販賣生鮮食品,它規模小卻五臟俱全,它都開在巷弄之間,以開放式陳列,這些都突破了傳統,而我就是這第一波的弄潮兒,只不過對還在大學念書的我而言,這只是兼差式的創業,終沒能開創出一番事業。(創業陷阱13.)

前半年的創業時光新鮮快樂,趣味橫生,但半年之後,就開始遇到困難。因為每天都收到現金,前三個月的現金都增加,而「月結開兩個月支票」的付款方式,前三個月除了少數的現金支付外,都不需要付款,再加上原來手中就準備了周轉金,所以前六個月完全沒有資金問題。

半年之後開始感受到資金的壓力,一開始是發現手中現金越來越少,最後在每個月的十日、二十五日的付款日,變成需要借錢周轉。(創業陷阱14.)

所謂的借錢周轉就是姐姐、姐夫們誰有錢就先跟誰調度,但之後借款周轉變成常態,而「合家歡」也變成我們何家共同的災難。

當時,這家店沒有財務報表,只有金錢進出的流水帳,知道每天收入多少、每月支出多少,但完全不知道賺多少錢,或賺不賺錢,但從不斷周轉軋支票,我約略知道軋支票,我約略知道支票,我約略知道是賠錢的。

雖然面臨這樣危難的處境,我們並沒有從最基本的經營面下手檢討,我還一廂情願的認為,如果營業規模擴大,說不定會量變而質變,所以「合家歡」青年商店還一度擴張,在天母、石牌附近曾經同時開到三家店,可是表面上的熱鬧,抵不住內部的實質經營不善。(創業陷阱15.)

面對錯誤是成功的基本態度

其實當時我只要用很簡單的財務觀念,就可以針對青年商店的營運實況進行檢討,很容易發覺其營運架構是不成立的:

一個店每個月的固定開支約略如下:人員薪資四萬元,房租約兩萬元,其它的雜支約二至四萬元,估計每個月固定支出約八萬到十萬元之間。

每月營業額約三十至四十萬元,商品平均毛利的二成至二成五之間,所以每個月的毛利約在七萬到十萬之間。

這樣的營運結構,運氣好的時候可能單月平衡,可是大多數的月份都要賠錢。

這麼簡單的財務試算,當時仍在念書的我竟然沒有想清楚,還一直在玩開店創,還一直在玩開店創還一直在玩開店創業的遊戲,當然這也是姐姐、姐夫縱容我的無知,讓我在合家歡中盡情揮霍,容我用「揮霍」這兩個字,因為那根本是不計損益的生意,只能是個家庭創業的「家家酒」,完全是個錯誤的過程,花了很多錢犯了很多錯,但我從沒被檢討,更沒被處罰。

所幸,我因為還在念書,後來當兵入伍,當然就和這家青年商店漸行漸遠,不再過問青年商店的經營。

不過這家店存活了非常長的時間,後來變成家族中其它成員接手,但是前面所描述的困難似乎一直沒改變,這家店我們投入了數不清的金錢,還有許多人的青春,問題是我們沒學到教訓,現在寫出這段歷程,算是我個人的檢討與懺悔吧!(創業陷阱16.)

許多年後,這家店直接轉租給某一家超級市場,從他們的營運看來,應該有不錯成果,這證明了我們完全是不專業的經營,最後當然是一場悲劇。

媒體新玩具──陽明山周刊

我的第一次創業遊戲「合家歡」青年商店在不明就裡中劃下休止符,但我並沒有就裡中劃下休止符,但我並沒有中劃下休止符,但我並沒有就此停止創業的想像,在我預官退伍之後,成為中時報業新創刊的「工商時報」的記者,這時候我又找到另一個新玩具──社區報紙「陽明山周刊」。

一九七九年,台灣的新聞局為了強化地方社區營造,鼓勵每一個鄉鎮創辦社區報紙,因而吸引了無數的媒體工作者,回到自己的家鄉創辦社區報紙。台灣一時籠罩在地方的社區報紙風潮中,高雄美濃、台中、台北木柵、宜蘭等地區,都有社區報紙的都有社區報紙的出現。

我的老家在台北天母,而天母的周邊──士林、北投早期都隸屬於陽明山特別行政區,我從小在這個區域裡長大,因此在這個地區辦一份社區報,又成為我擋不住的裡長大,因此在這個地區辦一份社區報,又成為我擋不住的長大,因此在這個地區辦一份社區報,又成為我擋不住的誘惑。

我又複製了另一個合家歡的錯誤經驗:一、這一次我又是跟著政府的政策創業,上一次是農委會,這一次是新聞局;二、我又向姐姐和姐夫們募款,我自己沒有錢,,但寵我的姐姐與姐夫們不忍潑我冷水,又陸續拿出錢來讓我創業;三、我又一樣沒有全力以赴的創業,上一次我還在大學念書,這一次我還在報社上班,創辦陽明山周刊還是利用上班之餘的創業玩具。(創業陷阱17.)

再多的好運都改變不了失敗的結果

要新創事業真是容易,有了啟動的資金,我很快的就組成了營運的團隊:文化學院(現在的文化大學)就在士林,我很容易在文化學院的新聞系找到許多在學的學生,成為我的工讀採訪記者,他們年輕,要求無多,便宜好用,我又藉著在報社上班的經驗,找到一個編輯,成為陽明山周刊的後台主編,而我自己則是總經理兼總編輯,有了人要印出一份周刊,當然是水到渠成。

這時候,我又遇到另一個機緣,透過大姐夫的關係,士林的在地事業士林紙業的老闆陳朝傳先生,聽到有人要在士林辦社區報紙,非常認同,他很慷慨的免費提供在士林街上的一戶公寓,做為陽明山周刊的辦公室,當時的我覺得真是好運,一切都這麼順利。(創業陷阱18)

前幾個月,我興致高昂的做我的總編輯,規劃題目,指揮那些工讀記者進行採訪,寫稿改稿,剛剛成為報社記者的我,一下子就變成周刊的老闆、總編輯,玩起我的媒體大夢。

記得第一期陽明山周刊進行最後的編輯時,我的主編(工商時報的兼職同事)在最後組版時,因內容太多,標題放不下,沒有用刪稿來解決,而是取巧的擠出空間放,而是取巧的擠出空間,以致標題歪歪斜斜不平整,我不滿意的指責,令他十分不愉快,覺得我這個這個老闆的架子太大,因而發生爭執。最後我只好妥協,息事寧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因而發生爭執。最後我只好妥協,息事寧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闆不好當,人不好管。(創業陷阱19)

周刊很快就印出來了,看到第一期的創刊號,我十分興奮,感覺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就在我手中誕生了。可是當周刊印出來之後,問題也就跟著來了,要給誰看呢?我決定先贈送,可是怎麼送出去呢?我動員了工讀生在鬧市分發,我也想夾報派送,可是夾報又要費用,我心中十分不平,為什麼免費送人看,還要賠夾報的工錢?我這才感覺到問題嚴重,我要如何找到收入應付開支呢?

廣告當然是另一個想像,那時候我還在工商時報上班,也負責廣告業務,理論上我應該發揮此一專長,自己親力親為做廣告,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我訓練兼職工讀生嘗試去做廣告,但這件事也一直沒有成果,印象中一直到陽明山周刊停刊,我們好像只做到幾萬元的廣告,而且好像都是讀者看到周刊,自動打電話上門刊登,靠業務能力完成的廣告很少。(創業陷阱20)

經過了前三個月的創刊興奮期之後,陽明山周刊又變成我的痛苦,我發覺我沒有能力照顧所有的事,於是我又想如果有更好的人才加入,這個刊物可能會起死回生。於是我又從報社找到一位非常有經驗的高級主管,他是名記者,來當陽明山周刊的總編輯,我還找了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報紙廣告代理商,看看能不能來替周刊做廣告。

我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又花錢請更高級的人力,嘗試改變,不過很快的證明,這又是另一個錯誤,內容的改善要反應到發行收入的增加,是緩不濟急的事,而廣告可立即增加收入,但這位代理商來了解狀況後,立即就發現不可能有錢賺,人家也就打了退堂鼓,我的變法完全落空。

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面對困難時,我的性格弱點完全暴露,我開始逃避、退怯、自我欺騙,我給自己找到了一帖完全不負責任、不可能有效果的藥方:努力上班,在工商時報多做些廣告,多拿些佣金,看能不能多賺點錢,來挹注陽明山周刊的開支。

我放任這些工讀生們自己做,自己越來越少進周刊的辦公室,好像只要我不進辦公室,陽明山周刊的困難就好像不存在一般。(創業陷阱21)

出借辦公室的陳朝傳先生,有一天心血來潮到周刊辦公室看一看,他看到的是凌亂不堪的景象,那幾乎是沒有人管理的組織,他非常失望,於是決定收回辦公室。

這件事等於是駱駝背上最後的一根稻草,我藉機將事業自我了斷,周刊停刊,我自以為負責任的清算了所有的開支,再拿出一些錢處理善後。

我始終沒有計算陽明山周刊這個「玩具」總共花了多少錢,直覺的估計,大概幾百萬跑不掉,天呀,在一九八○那個年代,幾百萬是多麼昂貴的代價!

我還是要感激我的姐姐和姐夫們,這些都是他們出的錢,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就縱容我這個弟弟玩掉了他們辛苦賺來的錢,而我也沒有任何道歉、感謝,文化人自以為是的個性,大恩不言謝,我以為只要放在心裡就可以了,這當然又是我的另一個錯誤。

這次的創業結束和青年商店不同,青年商店有許多人投入,借錢也有人分擔,我好像不太需要扛下所有的責任。但陽明山周刊不同,起心動念的是我,主事者是我,負責人是我,所有人都看著我,我責無旁貸,所以事後,我真的還自我檢討了一番,大概知道自己犯了多少的錯,也讓我在下一次的創業中,避免了一些錯誤。

--------------------

創業陷阱1:創業者需要具備特殊的創業性格,冒險、好奇、堅毅、挑戰,都是創業性格的特徵。不具備創業性格的創業者,要透過學習培養創業性格,創業前請先自我探索,確認自己的人格特質。

創業陷阱2:柔軟度高,適應力強,樂於與人相處、分享,是創業者另一個重要特質,如果只會守住財富,吝嗇小氣,成不了大格局。

創業陷阱3:財富是一種原罪,創業有成,有了財富之後,要更加謙虛,更加包容,尤其不能得罪辛苦人與窮人,這會有報應。

創業陷阱4:創業不能與環境為敵,當外界環境不佳時,要能忍耐、要能保守,不可在環境不佳時,勉強啟動生意,父親急著複製南京的經驗,在當時的台灣是行不通的。

創業陷阱5:上天欺負可憐人,屋漏偏逢連夜雨,在處境艱難時,更要小心謹慎。創業失手時,所有的厄運可能連續降臨,創業者要有心理準備,不可想不開。

創業陷阱6:創業是重大的事,要深思熟慮而行動,絕對不可以衝動,尤其不應該是一群人集體的一時興起,許多人一起投資一個案子,大家的情緒互相感染,每個人都以為別人已經徹底想透,也都以為別人可以負責,而事實是沒有人想清楚,也沒有人負責,創業的集體行為很可怕。

創業陷阱7:創業絕不可以遷就現實。尤其經營零售業,地點可能決定成敗,當時青年商店的店址,是個沒開發完成的社區,是不適合開店的。

創業陷阱8:創業之前要有精準的財務試算,對所需的總資金要清楚預估,創業者要事先準備完成,我當時的狀況,完全是個外行,對財務沒概念,根本不該創業。

創業陷阱9:創業時最重要的投資,可能是生財設備,可能是房屋等,都要仔細比較分析之後,確定是價格最優惠,效能最佳,才能下手購買,這可能決定創業的成敗。

創業陷阱10:創業者是老闆,每個人都會取悅於你,希望從你手中得到好處,創業老闆一定要加強心防,絕不可以在被奉承之後就忘其所以,錯下決定。

創業陷阱11:好賺、毛利很高,當然是生意的理想狀況。但是好賺的產品,一定要能賣得掉,才是真正的好生意,一般而言好賺的生意背後一定有陷阱,務必想清楚。

創業陷阱12:家族生意是最麻煩的生意,因為每一個參與者除了是生意夥伴之外,還有親人的身分,因此很難用是非對錯來評斷,因此有錯很難檢討、改進。在我日後的創業過程中,我不敢讓家人參與。

創業陷阱13:創業絕對要破釜沉舟,要以身相殉,兼差式的創業,腳踏兩條船的創業,有退路的創業,通常會失敗。

創業陷阱14:資金是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籌碼,也是最重要的經營指標,每天都要檢查資金的變動,而且要根據資金的變動,採取必要的因應作為。必要時還要做較長期的財務試算,因為資金要未雨綢繆,不可以等到資金不足時才去張羅。

創業陷阱15:當創業發生困難時,真正該做的事,是針對問題徹底檢討、徹底改進。而不是假設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一廂情願的去執行。一旦解決方案無效,會加速失敗。

在困難時,只能用減法,降成本、減規模,不太能用擴張的方法,改善經營困境,在困難時擴張百分之九十,一定是錯誤的。

創業陷阱16:創業一定會犯錯,犯錯不可恥,但犯錯一定要檢討,要學到教訓。沒有檢討,沒得到教訓的錯誤,才是最可怕的創業殺手。

許多創業者失敗時,只會怪罪別人,不敢承認是自己的錯,這種人永遠不能成功。

創業陷阱17:政府一向是創業的外部環境變因,政府的政策與資源投入,會改變市場、創造需求。但在台灣,政府的政策,經常只是空洞的口號,因此在配合政府政策採取創業行動時,要注意政策的有效性,否則跟著空洞的口號走,不會有好處。不論是青年商店或社區報,事後證明都是空洞的口號。

創業陷阱18:創業過程中,如果有人拔刀相助,應該感謝,但絕不可以因此而懈怠,因為再多的外在協助,改變不了自己的無能與無力。陽明山周刊就因我自己沒準備好,別人的協助也無用。

創業陷阱19:創業的核心因素是自己全力投入,如果自己沒有全力投入,而且所有的工作者也是兼職性質,注定要失敗,陽明山周刊就是如此。

創業陷阱20:我對廣告熟悉,如果當時我能自己做出一些廣告,然後再訓練團隊,也做出廣告,這是陽明山周刊唯一可能存活的方法,而我自己做不到,當然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做到。創業初期,許多事老闆一定要自己先證明可行,創業才有可為。

創業陷阱21:創業遭遇困難時,創業者的逃避及拖延,是創業失敗的預告。你如果開始逃避,開始替自己找理由,那就應該自我了斷,因為你自己已經投降了。

回書本頁訂購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