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金閣寺,拜見了作者三島由紀夫聞名的失序、幻滅美學。
ZgTXstIOMiBLlv2V3fW70xApuHo1nDmkhcrySJw5
dswVOpIEPXbo2taf5niCBU3GeLFQWzDSR9gr4J1u
令人敬佩的地方是,每當讀到書裡一些崎嶇腐敗的思想時,起初總會皺起眉頭心生不解,但反覆咀嚼字裡行間的真相後發現心理的某塊正隱隱叫囂,是否黑暗中的我也會有同樣的領悟?
EhFYvLXBJi5gyVR4n6O0G1z7a8mCTs9QkfDcINdP
T9mDPfwuBGXOhqCsgevZpF40ja5NVYnx8RiQtdLW
在這裡我想探討的是書中少為人討論的部分—內外合一。三島由紀夫曾經寫過一段話「你們看見玫瑰就說美麗,看見蛇就說噁心,你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玫瑰與蛇本是親密的朋友,到了夜晚牠們互相轉化,蛇面頰鮮紅、玫瑰鱗片閃閃;你們看見兔子就說可愛,看見獅子就說可怕,你們不知道暴風雨之夜,他們是如何流血、如何相愛。」
yq6IZhM2EOTCSoXUaWleD4dxmPGB0guvLYKRkFQN
q1NlFdOTu3zg4h6QUaiXPwfMjok2RxmvYb0ryIVH
這世界本為一體,我的內和我的外是一體、我的醜和你的美也是一體,可是社會卻不這麼看待和期許,而認為所有事都是對立的:美與醜、善與惡、光明與黑暗、虛幻與物質。在這樣如此極端的兩種對立面下,金閣寺的美完完整整地形容了主角的醜。
ESB2haF6ZVkWOGvxpfTe71zjgX5PLKu4mYUN0dCl
KoLyAjGq0JTt6HinESFQ3dDWZ75UYPzcbueagXIw
在大家都說「美是虛幻的,所以主角才必須燒掉金閣寺」之下,我卻隱隱覺得,或許主角燒毀金閣寺並不是想追求美,而是想認同自己的醜、認同自己。
3krcSbWsTNYJM1tR9iewIUmEn7x6FhKgp4Zdv0GB
w7K30Y1AaL9qsmHD8GzCXMNPcOQ2oVBxb5RuIdZn
金閣寺若是代表極致一端的美,那麼只要將它毀滅,自己的醜將不再是醜,美與醜將沒有界線,而一切事物的對立面也會消融為一體,或許這才是主角的最終追求。
Vwa9t6XCKqAYvec103BlpOkm2EHUhgSfMPzusINo
OqyrvSVIsftcAw09khzWYx6R2T5pCUXPouJGnmle
書中後段主角向一位和尚說「請看透我」,和尚則回答一切都已經表露在他臉上了。起初看到後我只覺得主角想要利用旁人的認同來增進自己燒毀金閣的行動力,但越讀越認為主角感到被理解、變成空白,是因為身體內的所思所想終於能顯現在身體外了。
lcZ45bVCt76grfGByI8svNz9SL102ATJWPFoQKuH
QJWTly5u1jrRb3d9HX6U4eMtPE7AgpvFIG0iD2nk
他「內」沒有想當和尚或住持,但「外」卻因生活的現狀或母親的期待而有所為;他「內」沒有真正認為金閣寺美,但「外」卻為了自己的醜而仰仗金閣之美。
B9lhDQf3qS8EexKy2wcmN01ZY7jIJrVzUWaRgoLu
L6wUxMG3QcNY8e5K1sF0WCdJDHORSBj7vZlIbqm4
而後當決心燒毀金閣寺的時候,他的內外才終於合一,和尚也才能從他肉體外看清了精神內。內外合一所以界線模糊,沒有了形體就沒有阻隔,主角所追求的美醜融合也成、與萬物融合也成。
rJ64cTBNWAjadHzowmeCnMyQF1vxG9hpEXOf0R3i
BCY6adEUQGZfzHeJwMS49mn1rDoLWOFAPp5xvkqt
故事結尾,作者沒有洋洋灑灑地寫出後續劇情,而是以一句「我要活下去」戛然而止,甚至在大火之後,沒有一句描述到主角的內心世界並給出了開放性結局,使我覺得這些才是真正的高潮,也才值得一再回味和猜想。
VadBfrhbN3JiGC7R6jteoZcuvlWD20Y84yImnkHK
kMYAvVQNJbCtf5iyHzOgjxZX2PGWLDE37qr08mwh
我認為灰燼之後,主角其實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慰藉了和解脫,而是發現一切原本都是空的,一直以來追求的也是空的,沒有所謂美醜也就沒有非燒不可的意義了;
c9PVB4izoT1IMbH8uwWNnlFqQ7rk5L3C2XsxARjO
9zgLXQNRfV2w4eGrdW7SZMYqmyj1K5hHBE0pckF8
又或者在故事沒寫到的地方,他的精神與肉體終於跟世界消融為一體了。
eUqvmuQ1fSxN5hPKVAcIMbCFW2nBsa0XRoL3zdTO
5IQdvUATSoCKFaM92g1tlNkhL8qDr3nEi6B0WwRb
g8dlU4YcVZvkf9GJhSCQaW1HieF0mnMOb35XzILA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