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關於為什麼教育系上課和分派作業時,要堅持「分組」討論進行?以及我認為團隊中存在個人風格主張的謬論【小教記事】編號43
9jLaNOkKCTy0s6DPV3GAtnEUxQqvdhrzMR2Wg1SJ
*前言:關於我一不小心就寫了太多這件事......(原本只想寫碎念,結果最後一看寫了1千多字是在哈囉,只好變成部落格文)
R9Fvk3z0omJ7LTtsx8fUhy5HjeDM4rZnWVB2uAi1
如標題,今天想和大家談論的是關於為什麼教育系上課和分派作業時,要堅持「分組」討論進行?(這似乎是很多其他科系同學的疑惑啊XDD我乾脆在這篇文裡一次解釋~~)
5kltV4TsPIWbqMX0DSEyjrdxuQfmwYRAUNHKh81G
以及我認為「團隊中存在個人風格主張的謬論」的看法~
PJiAdLujba2TcQmV9EyH85RhpNk7WvxMr16Ysf0G
那麼我們現在就開始吧~!
z91oDt8nBWFQjiI0rUHJhPNpxKavy6EqbAXcsGLM
或許有同學會覺得老師應該是屬於「自己管好自己班級」的職業工作類型,但其實現在老師的工作形態越來越多的班級與班級、學校與學校、學校與外界的合作機會。
g83YQj0l4obvmdG5DCePyhrpXST7uVF9zkwMOxHE
也因此對想要成為一位老師的學生來說,學會與人溝通合作、想辦法在工作上可以做到「分則各自為王,合則天下無雙」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i9wdCEG5tgFuOrWUKAYxae1BQvJ63VSfkzoPpLTM
對未來想要成為老師的教育系學生來說,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不得不盡量讓自己在學生時期就磨練好團隊討論與團隊合作經驗的原因。
2ePiAFjqNpTZnE1h4YrbGcO3HatXoslIQR7DJMfC
*或許有人會問,團隊討論和團隊合作能力要怎麼教、怎麼學?
dsBIM5Te4Xh7aQu3NbEwmr9lx1zRJLtgY02oVvOy
答案是,找到一個願意與你「練習合作」的團體,加入和與他們練習合作。
gtMn2VbKLPoWvseTZ8u1pQBrwhmyHJOzE430jqaC
在一次一次的開會和合作經過後,總結出自己合作時適合的模式或易怒的模式等等,不斷的修正修正再修正、提醒自己注意注意再注意。
mEjryWctv9nhsHxeq7daNFX5TZ14LuGMR6Kgz0Jw
*或許有人會問,這些團隊合作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嗎?
2T5bBDpdGXNoltui3fjL0AvzOPMcmIVH7QnqKWgY
答案是,我認為是可以學的來的。只是有些人學的比較快,有的人學比較慢。
mPO2aptrNqUBigYGTuJzyMeE610QKDj5ZR4L3bHo
套一句我們系上教授說過的話──所有成為老師的條件和能力,幾乎都是後天養成的。
ts5n70G3vr2pXLzDqakgChQNoSwmiFjlcR46UEVK
因為要成為一位老師,需要培養的能力有很多,而沒有人是一出生就可以成為老師的,都是需要學習,才能成為老師的。
57aHy6bxqv1wWYEVNFsRt0njudckXPJDgUZK2BfL
而且因為我們是教育系,所以我們也知道這是可以教可以學的。
HRt2fY8jZPQOzcVrCNsixw4MFagXKe0DEu6hW5n1
或許有人會說,哇,常常教育系上課不是又要上課報告,就是又要分組討論,真是太麻煩了!
MSANHjW5DQ6YXnxCJvluBhTyimfp3keIgbcdzV2s
是啊,所以我們要考慮清楚啊!每一個領域的工作形式和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一旦選擇要接受這份工作,就可能也代表,我們必須要接受該領域內這些基礎共識。
nJjUEwhXS7cstd1NxGro8Tb2v9QlLPOiRF3aV540
所以在最剛開始,我也花了好一段時間去比較清醒的認知和了解,並去其他領域比對後,才確信自己是想要接受這樣的工作模式、價值觀和道德觀,並決定繼續待在這樣的領域裡面工作的。
HWNIVy0eLpEhjCzMt2wGDRA7P4korcm8q6aYXJSg
p.s.其他領域同理,我也會很希望大家如果在生活中是有基本選擇權的機會的話,對自己所處的領域大環境先有一個冷靜的認知之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為該領域工作。
QF1RWlnPkwM6rVtLaD2A3gbUe9hqfJcdKspCEXxi
希望大家都是那個可以為自己選擇的人。
KqG5jgbNipYy1k7uzsB3ZPvMd4QJWUeASHcfT9Ch
(而至於在合作過程中,遇到人跟人之間意見或思維極度不合的情況,可以怎麼辦呢?
ImazEV5UN8jBeGDnb16v2TyL9WfgX4tHhqkP3YwF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盡力引導對方能夠說服我「他的方法更好」,並且一切以「更有效的方法完成小組報告」(團隊利益)為目標來做為判斷行為準則。
WRlQ1Ay5eHqguZG64b3JrdF8hUP2xCI7KNzS09mL
這樣的方法乍聽起來會不會感覺有點奇怪?(思考)也就是說,我會先用一種「預設對方的想法和方法有可能比我好,只是現在還缺乏足夠的論點和證據的開放心態」去跟對方對話,並且在談話間和對方一步步深挖探討他的方法哪裡好、是否可行等。
8g02muZnVpYTvP5jot6IBCyESaXNhGdezRWlkbxQ
如果對方目前缺乏對於他所提出方法和論點比較好的有效證據,我會盡量在自己的知識範圍內旁徵博引引導他說出來。
3cgdBWxjGCAQqhHm6pLUENZ2iVtlwPM8b5ean7FR
如果實在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我就會傾向對他說,我覺得我的方法比較好,並且詳細解釋給對方聽為什麼,直到對方理解,並盡力在取得共識的情況下,開始工作。
1rnkEJUq9dLzajKAW4Gse3l78gXVROwh5yZBCpYM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我的行事風格,但有人行事風格不是這樣啊,我們也不一定要照這個方法架構去做事情。
pZWRVGslDuOejQS0iIt2Lxr7c9MqEFXwCg6YhkdT
但其實我會想說,尤其是以團隊行事風格和教學風格之類的這種事來說,我覺得個人風格是一種謬論。
Pp8q5a29XKNBlQMyL3gvjmzcZnWVIx1wFRSsboE4
我認為從行事的架構上來看,沒有什麼個人風格值得堅持,只有好不好的方法應該選擇。
bcKGnpZDf3V8YQmoxkqyjthMRONvlWIwXEL1rSsT
(如果有個人風格的問題,都不是關乎方法論的底層邏輯問題,而是後續錦上添花、需要塑造個人形象或品牌的時候再去想的事情。但請問你的小組作業是你的個人品牌嗎?)
GiyR0dbmEphwqBuS3cQTn2M97U16ZtklJr5vXsKa
尤其當這件事是牽涉到很多人才能一起完成時,為了考量到其他人及組織的運行,行事上的個人風格更是比較需要先放下的。
VnKTbX8uAdR6E1tlLwrqOIMHh9FS0xzNJ7eQmcs5
比起個人風格,我更願意選擇他人的更有效率的方法,而非堅持延續我自己先前的方法。
zkD470OSxKgCehyZ8HrFQUWoaIBXtLP9qEfdAc65
畢竟有更好的方法,為什麼不用,而要堅持自己過去慣用的比較不好用的方法對吧?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xyMoL1bhwe0VPSXvpFJQR358qDfn7OACIUslW6Z4
我們一次次的渴望與他人對談,不就是因為想要獲得不同的新想法、看見不同人群的觀點和需求,以及學習對方的思維方式嗎?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OViEAHFtdJ9jPGkRmqvXrflpxZKa5Cw2sUNMQBy6
所以我想,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不容易在小組合作的時候,跟同學真正搞到吵架的原因吧(?))
FOlk0z51uynB9a4cepsHxTCiWw8MRv7mLYJArUVI
以上今日的分享,給大家參考。(我也不知道,或許留言區會有不同看法)
EakKcTJAW7Sfyq65V0xruIFHdoCDNZilPMwB8stj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ujVTWSB8eOYDNic015fG3az7qZEJIvU24wFXCnt9
4FYodrDnghzKAH5lOUNpkWmJeaP93RMQZi8x0VsI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