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創作馬拉松,正式起跑閃亮星─無聊種子稿件大募集

張譯誠-為什麼投入越多越捨不得

張譯誠-為什麼投入越多越捨不得

不知大家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兒,上午工作結束飢肠辘辘去買饭,面馆的生意很好,妳也確實很想吃碗熱腾腾的面,看著有人等著買饭,心理怕等太久於是問老闆:“等多久啊?”“5分鍾”老闆爽快地說。心中覺得還能接受,開始等著。5分鍾到了,妳的面還沒好,於是問老闆:“都5分鍾了,怎麼還沒好?”老闆笑呵呵地說:“還有2分鍾,馬上就好。”就這樣妳又等了5分鍾,面才上來。妳内心很憤恨,早知要等這麼久就不在他家吃了,浪费我時間,老闆也太不诚實了......一邊吃饭一邊心里巴拉巴拉。這樣的事兒我遇到過很多次,造成結果的最重要前提就是我確實很想吃。如果沒有這一前提,就是2分鍾也是不願意等的。

其實老闆知道時間,爲了留住更多的顧客只有那麼說,5分鍾,不多不少。當我願意投入5分鍾時,就決定了後面一直等下去,再多等5分鍾、2分鍾,投入得越多越不捨得走。理智會說,正當饭點,到哪都要等,不需要等的一定難吃。況且我在這已經耗费了10分鍾,沒準下一碗就是我的了,怎麼能讓之前的付出白搭?

這個規律叫做“付出越多越捨不得”,會出現在生活,工作,感情中。從經濟學角度,把這些現象的原因解释爲沈沒成本。即,爲一件事,一個人,一個項目已經投入特別多的時間、金錢、能量、愛等因素之後,沈沒成本令人難以放手、難以释懷。於是已經投資的錢就成了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觀來看堅持下去毫無意義。好比買股票,投資一只股票虧的錢越多,越不割肉,越要抱緊它不放。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在一段感情中投入的越多,越不能夠輕易退出。或者哪怕這段感情已經讓人筋疲力盡,仍然不想放棄;或者在分離邊缘,依然不捨和徘徊。

並不是因爲那種情感有多麼深和多麼愛了,而是因爲付出的太多,内心的不甘和残存的渺小的希望導致。因爲如果再繼續努力一點點,或許就能達到想要的結果了呢。擔心一旦撤離,近在咫尺的成功就會功虧一篑,前面的付出也就化爲烏有。

而一旦正式從這段感情、關係中撤離後,又開始給自己找各種的理由來爲自己辯護,比如醜化對方,言语刻薄。最終目的是達到自己的心理和認知平衡,爲了避免先前的心理愧疚、不甘帶來的百爪挠心,因爲在態度和行爲之間,還是改變態度來的更容易一些。現實點講,這樣的做是爲及時止损,找藉口安慰自己。

及時止损無關好壞,更無關人品。好比企業做出了一個中斷投資的決定,這種針對市場、客觀條件的權衡是理性行爲。

爲什麼會有這種荒谬行爲呢?因爲人類想努力表現得堅韧,堅韧是我們發出的可信信號。當一個人卧榻一段時間,會這樣自我安慰,我咽下的藥,紮過的針,吃過的苦,受過的罪,不都是爲了活著吗?我若是畏缩了,膽怯了,不想活了,那從前吃過的苦就白吃了,受過的罪就白受了,所有付出的代價,都變得毫無意義了。自己甘心吗?答案顯而易見。但病痛反復幾次,始終不見光明的時候,這種方法就不再管用了。

我們害怕不確定,害怕自我否定。如果我們決定中斷一個項目,我們就在製造矛盾:承認從前的想法與今天不同。繼續執行一個無意義的項目是在推遲這一疼痛認識。那樣我們就顯得更堅韧。人們的堅持,往往不是因爲相信未來,而是他們不想背叛過去。

而現實的理性決定就意味著妳得忽視爲此已經投入的成本,已經投資了什麼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及妳對未來的評估。就是達到人的心理和認知平衡,“我不會爲了我不喜歡的事情持續付出,既然付出了,那麼一定就是喜歡的”,及時止损也好,繼續堅持也好,都是爲了達到這種平衡。

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