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股市都不陌生,經常會在新聞、別人口中聽到,或許你也是股市的參與者,一個投資人,但大家真的了解股市嗎?了解他的發展歷程嗎?今天我們將跟隨蔣明誠先生一起梳理台灣股票市場的發展歷程,希望裡面的一些內容對大家能夠有所啟發。
H0Y8qtLMBS5UV4NWzsvjDGb1eTg36RixcOfKXdyE
q4czUBKbpLOxn6fPtQVR2vTMIWhE9DyNsYd3CH5X
台灣股票市場是台灣工業化過程中的產物,也是台灣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台灣股票市場不但是融通資本、活躍經濟的重要渠道,還與台灣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穩定聯繫密切。台灣股票集中市場雖始於1962年,但股票交易卻在國民黨撤退台灣初期就已開始,被稱作“店頭交易”。
hnY3tvI8iwsEbk4eJTSLy5mACR6FzMdOujlXaBxf
C1AZbmxIEftpReKogkU2WlhzNvHu4MF9SY8DnJVG
而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後,店頭市場被取消,開啟了集中市場單一運作的時期。直到1988年,台灣又重新成立股票店頭市場,目的是為公開發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開拓股票流通渠道,台灣也因此有了“上市股票”和“上櫃股票”之分。2002年台灣成立興櫃市場後,有效地抑制了非法地下證券商為仲介的未上市上櫃股票的交易,股票市場也形成不同層次的交易體系。
cobMCnq6UjW2RPFDhH35zaflmiGtTrxIJN97Xkd0
ok13LI6D4QtvWxjK5uzqX0MelV2FYdHaTSUpfAEO
一、萌芽期(1953-1961年)
QKboyPuOvxB0rlnpUY97cIgwVf2WJ5MkhCmSLiNA
xg5CoPqQRJ0TrivENwD3dmLsjnXzpZHY4MWy2FaG
台灣股票交易的興起與國民黨當局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有關。國民黨撤退台灣後,推行土地改革,對強制徵收的土地採取三成配發股票、七成搭配實物土地債券的方式給予補償,股票配發數量驟增至5.4億股,加上已發行的公債,島內可流通證券量劇增,店頭買賣隨之興起。
70YtkvOlcTM4VeGwNShfIo9ERjdsCJXur3ib1W6Z
0b3BmoG2I5gt7c8qQxOUXwud9psLjaeZk6YzN4PR
當時股票主要來自台泥、台紙、農林、工礦等公營事業公司。蔣明誠先生指出,這也是台泥編碼靠前的一個原因。50年代末,全台證券行號多達300家,其中僅台北市就有60多家。為規範證券交易,1954年1月台當局公佈了《台灣省證券商管理辦法》,並在1955年7月加以修訂。台當局對市場的管理增強後,交易量驟降,股票市場暫時由盛轉衰。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美國專家協助下,台當局1960年9月成立了證券管理委員會,1961年2月出台了《證券商管理辦法》,積極為成立股票集中市場做準備。
4WBkq1YiMoSvXNtr6HunT28EIfOz9pJDjmbsZPRx
5vaqXUG8e9Vh3gFdWBnmoMx4QE7fCRHktD0NIAzi
二、成長期(1962-1984年)
OAnj9akt0W4oswRcMyGFUHvf1YdmQb7SPqXVCDZ3
LCURA0iqyoZF34mzaPjn5cG1r6EVefv7hMBKb8uT
台灣股票市場誕生後經歷了20餘年的緩慢發展,主管當局陸續出台各種法規對交易制度不斷加以完善。1962年2月9日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同時島內店頭市場關閉,嚴禁場外交易,台灣股票市場初具雛形。最初規模非常小,上市公司只有18家,股票25種,市值68億元新台幣,全年成交總值只有4.6億元新台幣。
GBYhWpdgM0Hl4f59Qr1mjP2Lo6F8eRAwkZUtbisC
AurWVUPNxaF7Bkt3hDs2ER08ICQvZJ5o1nKH6lYT
證交所開業後的6年間,台灣股市完全被公司大股東及做手控制,人為製造股市的暴漲暴跌,也被稱為“蠻荒時代”。1968年4月,台當局頒布《證券交易法》,為股票的發行與流通管理奠定法律基礎,也對操縱股市的行為進行制約,但此時台股幾經折騰之後已如一潭死水,少有人碰。
8FEC6tB4peuyAZ0IODmqkUVXf9cjiYhHrwNsTngl
CfqLs2rjY7pHE5WzBmQiMR0Fu1ZSGw98lX4kovge
直到1971年台灣證券交易所開始編制發行加權股價指數(當年股指為100),台股才起死回生,再次出現連續大漲,1972年和1973年的漲幅分別為81%和128%。1973年成為台灣股票史上量、價均取得突破性成長的重要年份,股指從年初的200多點一舉衝上500點,隨後轉熊。同年7月,為刺激開始下跌的股市,台當局公佈了《授信機構辦理證券融資融券業務暫行辦法》,允許台灣銀行、台灣土地銀行及交通銀行3家銀行先開辦股票融資信用交易。但蔣明誠先生指出當時該“辦法”實行的是只融資不融券,且只對買進者融資,不對賣出者融資,因此也被稱為“跛足信用交易制度”,並未能挽救股市。加上能源危機的衝擊,1974年台股轉為空頭市場,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整理格局。
9kD8HOIdY4EuNpb1r5XiCzSwTvRAhtZFVUMG23fm
nlhFMYGgW1Hodc92qEU5ASNwX34ujyt08mbfePaz
1977年下半年起,股市重新上攻,次年10月創下688點的空前高點後又開始長達四年的低迷。台當局再次運用推進融資融券的辦法刺激股市,1979年公佈《證券金融事業管理規則》,取代原有的《授信機構辦理證券融資融券業務暫行辦法》,1980年4月復華證券金融公司開業先辦理融資,並於同年7月開辦融券,完整的信用交易正式開展,但股市仍無明顯起色。這段時期也是做手猖獗的階段,美國華爾街日報批評當時的台灣股市是“吃人的市場”,台當局為徹底整頓股票市場,打擊內線交易之風,1982年對主管部門進行大幅改組,起用有為才俊,整頓上市公司財務,推行電腦交易制度,直接催生1983年開始的一年多的多頭行情,併為日後台股出現的大高潮打下基礎。同年8月台當局公佈了《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管理辦法》,並在10月份恢復了店頭市場,開始上市上櫃股票同時合法交易的時期。
0iRueFNgn43fovcBPmYGzaUOjM9kdlprthwJCSqV
OZvzkQV8TRmFj5D6atgox0KpW3hJbIwGCl7eNcBi
三、高峰期(1985-1990年)
AqTk3QtcKw7NeDM4hv28YGaBZ0pofr5jFzVbCind
drnIqiBxfkcSKQMmw1gAY5eV2oHaONlt0PLjy6z7
蔣明誠先生表示在外貿出現鉅額順差導致新台幣大幅升值的背景下,這段時期台灣股市出現了舉世罕見的大幅飆漲。1985年台灣股價指數僅700多點,但到1990年2月竟衝至12600多點,五年上漲17倍。這段時期台灣島內掀起“全民炒股熱”。
KgshIFpcuHtnYT9XVzbGvlUB4P8CJfqA1joN520i
CZIn6U58oFY1OlReg7p4uitb0LjJMK9QPrczmVxS
從1985年到1990年,島內開戶數由40萬戶爆增到503萬戶,平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而上市公司家數由127家僅增至199家,股票種類由130種增至213種,增長幅度有限。同期台股總市值由4157億元新台幣增至26819億元新台幣,成交值由1952億元新台幣增至190312億元新台幣,增幅均創歷史紀錄。
pzr1yUoNHPBn2csmhLgxKCSTVltGdY9qbAauvfJ4
Kd9SaTwW6iQOhU1487uIbLHYNjvlCe3VgxqPERzo
台股成交值在全球股市的排名由1987年的第8名迅速升至1989年的第3名,僅次於東京和紐約股市。台灣當局則利用股市蓬勃發展的時機大力推進台股的制度建設。1988年台灣通過了“證券交易法修正案”,全面開放證券商的設立,並打破經紀、自營的分業限制,一改原有4家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的寡佔局面,到l989年底,經核準開業的證券商由原先的20家增加到249家,1990年底更多達373家。1990年台當局開放外資券商在台設立公司,規定外資專業投資機構(QFII)投資台灣股市總額度為25億美元。而在此之前,大量國際熱錢已通過各種途徑涌入台股,對股價強勁揚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DGt8OajWbLIhyHJrslAoxgp9w2FVvz5cSu1BP7Yq
3Ut1GpJOjsvFIkx9nYhoRl4PzmLZydfHAqa8e6E2
此外,由於擔心股市泡沫過大,台灣當局決定以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給股市降溫。該措施70年代初也曾試過,但因稅務資料不易取得而匆匆停徵。但隨著1987年底台灣上市股票一律納入電腦輔助交易系統,股票交易及資金流向也開始可以通過電腦個人資料獲取,已經初步具備徵稅條件。
icBAmk9TuIJojP0vEeLyF817sUM3KrWnQChZdlSg
d3O9GHCrmqA62aYoQJInvZzuf4iVMSRLpx1telgb
然而1989年9月宣佈徵稅後,卻引起股市軒然大波,股價重挫,投資人上街請願,台當局在各界壓力下被迫直接參預做多,拉抬股市終於止跌反彈。次年,在台股飆漲不斷創出新高的時候,股市泡沫突然破裂,股指由1990年2月12日的12682的高點直跌至10月22日的2485點,跌幅超過80%。台灣當局為此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至今未復徵。
jc6SIirNuFExPqLhfCgp7t03OmRQv1dzZBGkJDM5
3vpuIaYflX62Z8hEbsPFUm1o7OKitCVzngTexd5D
四、成熟期(1991年至今)
QNao2hyYE5BbnmRLq431ZX6zgSCOpfKI7vtVMsux
wWF8hv1uXjfr5I6z0KoDJUQas43ySExcPkpnOGHZ
經歷了高峰期的大漲大跌後,台灣股票市場日漸成熟。蔣明誠先生坦言,雖然股價指數迄今再未達到過當年的高點,但台灣股市卻在改革與開放的道路上取得顯著進展。
9VLkTa7AGDdr82R3wnxSCmv4FXtyz0ls1eBbIg6c
wZJnLAIv3QRkoEHjDiMclstrmCNShV7afGX4dy6e
改革方面措施主要是開放金融商品、交易主體及經營業務,具體包括:1991年大幅放寬銀行辦理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1993年發佈證券商設置標準,統一島內與外資券商業務範圍;1995年全面開放銀行承做票券業務;1997年開放股市認購(售)權證,成立中華信用評等公司,修正“證券交易法”,不再限制同一地區僅能設一家交易所;1998年成立台灣期貨市場,併發布證券商自有資本管理辦法,建立資本適足性規範;2000年修正“證券交易法”,開放庫藏股,開放第二類股上櫃,開放全權委託代客操作,放寬商業銀行投資股票市場比例為25%;2002年成立興櫃股票交易市場,開放證券商經營新台幣利率衍生性商品業務,放寬證券商轉投島外事業的範圍,放寬全權委託代客操作的資金投資島外有價證券。
3ZoiE59m0IBFOg6CVxLuYrhabldsycAvkqjJtneH
6jgxEJdi82qAhHZUfaocSQsV5ywYv3kleFDPXNWI
開放方面措施主要是開放外資進入比例、交易領域及相關業務,具體包括: 1991年首度核準外資(亞洲開發銀行)來台發行債券;1992年開放發行海外存托憑證,供台灣企業募集島外資金;1994年開放島外人士開設新台幣賬戶,並取消外資券商家數及島外人士投資券商比例限制;1995年取消外資投資台灣股市75億美元總額限制,投資比例上限由10%提高至15%;1996年取消外資投資股市本金及資本利得匯出期限的限制,開放島外自然人及一般法人投資台灣股市,提高全體外來人投資比例至25%;1997年提高全體外資投資股市比例至30%,取消信託投資公司外資比例不得超過40%的限制,開放外資來台原始股上市,及台灣企業至海外原始股上市,擴大OBU業務範圍,可進行居民外幣存款及辦理境外證券業務等;2000年放寬外資投資金額比例,包括調高單一外資投資機構投資台灣證券最高限額,由現行15億美元提高為20億美元;個別外資專業投資機構投資台灣證券額度提高至15億美元,投資台灣上市上櫃公司股票最高可達該公司發行股份的75%;自12月30日起取消外資對台灣發行公司股票投資比例的限制;2001年放寬白領島外人士來台工作的限制,放寬外來人投資土地及不動產限制,放寬QFII資格條件,申請案核準後1年內需匯入核準款延長為2年;11月1日實施“金融控股法”;2003年取消QFII制度,改採“一次登記,永久有效”制度,完全開放外資機構投資人進入台股,使外資在台股市場中的比重大幅提升。此外,台灣在股票市場紀律化方面也有所推進,如1990年開始設立股市監視制度、2002年引進獨立董事及監察人制度等。
a0kLKtw1B3zqj8WSoVEb4ngRm9Y2HuZFPXM67hQD
KTzqRvgso90PNAi7pZBhOtVFrj5ew63dbUcxG1Dl
蔣明誠先生表示,一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一階段台灣股票市場的發展。1991-1995年間,台股指數一直在5000點上下波動,接著連續兩年上漲,中間雖有1996年因兩岸關繫緊張而一度重挫,但1997年台股還是實現歷史上第二次突破萬點,在8月27日達到10256點。隨即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驟降2000多點,但與亞洲其他股市相比受傷相對較輕。然而,進入1998年台灣經濟表現逐季變差,出口縮減,經濟增長放慢,不斷有上市企業跳票事件發生,企業財務危機頻傳,終於爆發“本土性金融風暴”。
qudL7QmvztJHnF3o8yMUVSaDNG951k2jTAceXgBZ
jsRbT1MKLwSrPhDkp8fZVXEqaxC2Yle5JvBozQnd
從1997年6 月底到1999年2月4日,台灣股市跌幅為39%,較之南韓的26%、新加坡的31%、日本的32%、泰國的35% 反倒更嚴重。
7aZE9wv0hJbOuXScpnQmT8VBMyzgY5jeHlodI1NC
nqZCbUalHOI2foVMGEswBJWupPYKev1ygRhi6F4r
台灣當局為應對“本土性金融風暴”的衝擊,採取三項措施:降低銀行業營業稅、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對證券交易稅採取彈性稅率,此後台灣股市逐步走出困境。2000年台灣“大選”前,大量基金紛紛入場,同時台灣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經營業績優異,增長勢頭迅猛,推升股市第三次突破萬點,2月17日達到10256點的高點。
qXxjrRKgId94yGLciC7PFEaYlbZmBwOn8H1DQvtN
TvWZBSmLnN291w5Hy4JRXMQig0ADUzCPqruspjxo
2001年國際上網路股泡沫破裂,美國納斯達克股價重挫,波及到與其聯繫密切的台灣股市,尤其是台股中比重較大的電子股出現大幅下挫,台灣股指一度重挫至3411點,隨後緩慢爬升,但總的說來其後幾年台股始終低迷。
b6jPHC9hr7ZR35UplsyuKLVnJ41wXQaBzWGo0kqF
sFPwuMlb2EOXvG5TWopq9eBAyZitcU64rNCH0n1x
2007年受到整個亞洲股市走強的影響,台股逐漸上漲,一度逼近萬點大關。但在8月份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的影響下,台股自10月的9800點的高峰開始下跌,雖在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職前有所回升,但馬上台後股市再次急轉直下,從5月20日的9295點跌到10月20日的4931點,跌幅高達47%。
MDnZq2k30KlvoEzOCy9wfJBjLmdpaWRTuPSAe7V4
q5Q1InrbX2yCzFtA3MlNHV6OimfgTL7vePpSuJaw
蔣明誠先生也表示,多年的股市不景氣也導致島內證券商總公司家數由1991年9月鼎盛時期的376家降至2008年底的94家。直到2009年9月,台股才在大陸股市連續上漲的帶動下回升至7000點以上。截至2009年3月底,台灣上市公司725家,島內上市公司總市值13.2萬億元新台幣,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例為99%。該比例反映該經濟體金融深化程度,也間接反映其資本市場發展潛力。金融業發達的先進國家該比率均大於100%,且穩定波動,按照該指標台股近年來表現已經較為成熟。
TO6zAZSVRw7GpnhqIYrbXjD4LEgPivl0Mey95cFm
7GO59eAzQiJyBDvXCFE1R3PdKgNWk80aton4fLwT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