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2024大賞決選入圍名單,正式公布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讀後心得--危險心靈

「有沒有人想過,有沒有可能監獄禁錮的只是無形的思想?

能夠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的見的刑具?

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

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嬉笑聲的教室,

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

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十二年的禁錮會怎樣改變一個人?

如果那一對一對無精打采、死魚般的眼神讓人聯想到死亡的話,

監獄堆積如山的屍體至少還有一張一張的照片可供紀念,

而孩子們逝去的那些閃耀著光芒的眼神,我們將要去哪裡憑弔?」

        這本書真的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在一年多前吧,買了這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非常無聊,雖然有故事的情節作潤飾,卻仍然不可忽略裡面對於教育制度的一連串冗長的講解,我那時候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與文字一同思考,看了差不多一半就捨棄不看了。

        之後,我對這本書的印象一直都是無聊至極。

        但最近又重拾看了起來,可能是變成熟了,也可能心態改變,我漸漸能從情節中琢磨出許多藏在現今社會中,且跟我息息相關的教育問題。

        故事從一個國三生因上課偷看漫畫書而被老師驅逐出課堂連續七天,再就是心懷不滿的家長、不想麻煩上身的校方、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媒體、最後演變成轟動社會的改革運動……

        我跟著情節的起伏不斷地變換立場,一下覺得家長、小孩可憐,一下覺得老師也有自己的苦衷,到了最後卻開始跟著故事角色質疑,自己一直以來相信著的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故事的主角小傑,在整件事中可算是最初的起點,但我卻很少看到他在許多重要的場合發言。他只是不斷的思考,抽絲剝繭,看得越清楚,卻越來越迷惑。我想他是所有人中唯一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吧。就算迷惘、就算困惑,他仍然記得自己的初衷,只是事件規模越來越大,他越感覺出事情早已超出他的掌控,朝著悖離原本目標的方向越走越遠……

        最後的結局並不圓滿,小傑因為心理因素失聲,也因為比同齡人更早看透了社會的現實而更加壓抑。

        老實說,我能理解他的感覺,畢竟我現在也是小孩子,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彷彿就跟著小傑從半大不小、還懵懵懂懂的屁孩,從事件的最皮毛部分往下挖,越挖越深,在理解了大部分的真相後,悵然發現自己心中的某個稚嫩的信念就這麼被奪走了,心裡好大一個洞,卻是注定再也彌補不了的。

        我想,這就是一個人長大都必須承受的過程吧。若想成熟,就要經得起寂寞。

        沒有人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想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最後永遠吵不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

        這是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大家都清楚知道,卻永遠沒辦法阻止。

        書裡頭有句話:「我常常想,如果人與人之間,在一起的目的都只是單純地為了瞭解彼此,那該有多好。」但這只是個奢望。多麼天真、多麼美好的念想,但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到深深的無力感,因為打從心裡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不能說在這個事件裡,誰才是對的那一方。每個人都有自己堅信的真理,無法對其他人妥協,演變成最後的局勢也是無可厚非。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原本從一個單純希望能救所有受到台灣教育迫害的小孩的出發點,最後演變成所有人好像只是像野蠻人一樣發洩、開始變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甚至淪為政治角力的工具,最開始的初衷變的如此不顯眼,就這麼隨著理智與良心淹沒在無法抑制的怒火裡。

        越到故事的後面,小傑就越常在心裡提出或者說出一些天真的話。而那些話在說出口後,對那些話的態度就已經從理所當然到開始質疑這些話的真實性,也就是蛻變為大人的,失去的過程。

        就這麼眼睜睜看著他對這個社會慢慢失去信心,其實是很痛心的。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會二讀、三讀這本書,我真恨不得把書裡所有的句子都背起來,內化為我真正的思想。每一句話都有其意義,每一個舉例都需要深思熟慮、細嚼慢嚥,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裡頭豐富的內容讓我又學到了不少東西。

上一篇回作家的PO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