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趙構與文在寅

最近幾件事頗令人感觸。1月16日,美、加、英、日等20國外長齊聚溫哥華開會,討論如何進一步制裁朝鮮;同時期,韓國與朝鮮展開頻繁接觸,17日,在板門店的副部長級會議上正式決定,韓朝雙方將在冬奧開幕式上共同組團,舉著象徵統一的半島旗一齊入場,女子冰球也將共同組隊參賽。

在國際社會一片撻伐,劍拔弩張的情勢下,半島卻似乎瀰漫著和平氣息。前不久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信誓旦旦要「完全摧毀朝鮮」,言猶在耳;金正恩卻毫不在乎,勇往直前持續發展──聯合國對他的制裁一次比一次嚴厲,他的核彈當量就一次比一次大,導彈射程一次比一次遠,充分展現「火箭人」無比強大的意志力。

伊索寓言有一齣「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北風與太陽比賽,誰能把旅人的衣服脫掉。北風使勁颳想把衣服吹走,結果愈吹風旅人愈冷,反而愈穿愈多;太陽出來了,暖烘烘燠烤,旅人便自動脫掉衣服。看來要解決朝核問題,似乎不能學北風的辦法來硬的,要學太陽,溫暖金三胖的心,感動他,讓他徜徉在脈脈溫情中自願棄核。這就是韓國的「陽光政策」。

太陽真的比北風更成功嗎?從金大中盧武鉉,到今天的文在寅,他們似乎相信朝鮮是可以被感動的,至少是可收買的。他們送上大筆金錢、物資、各項援助,換來的卻不是朝鮮的真心,而是無數次背棄承諾,大力發展核武,製造挑釁事端,威脅區域和平。事實證明,陽光溫暖不了旅人,養虎只能貽患。

那麼文在寅是傻瓜嗎?他看不出金家王朝本質上就是個邪惡政權?對外野心勃勃,張牙舞爪;對內凌虐百姓,誅殺異己。對付這種邪魔歪道豈可贖買,豈能姑息?國際社會早已不抱幻想了,這次溫哥華20國外長會議的主題,正是討論如何加碼經濟制裁,加強封鎖;除了戰爭以外,解決朝核的唯一途徑,恐怕只有全面封鎖,讓他活不下去。這種事本應在聯合國搞定,可惜中俄為虎作倀,聯合國功能不彰,全面封鎖朝鮮恐怕難以成功,況且韓國還在這個節骨眼上脫隊,大撒陽光。

文在寅不是傻瓜;就算他是,韓國五千兩百萬人民也不是傻瓜,沒人真心相信金三胖會被陽光感動。然而他們卻選擇友好親善,花錢贖買和平,這完全是出於「畏戰」情緒;一旦畏戰情緒瀰漫,就無法從理智出發,依據客觀情勢做出正確決斷。只要能避免戰爭,怎麼著都行。這讓我想起宋朝建炎南渡後,也是這樣,朝野一心畏戰──面對金國,處於劣勢時畏戰,居於優勢也畏戰;只要能不打仗,要我屠戮忠臣都行。岳飛大破金兵,揚威朱仙鎮,眼看即將收復故都直搗黃龍,朝廷卻連下十二道金牌,致使「十年之功,毀於一旦」。何故?難道僅僅擔心淵聖還朝,高宗地位不穩?更關鍵的是朝廷畏戰之心一起,就連勝利也變得惶惶然不可置信──既然勝了,能不戰就別再戰了,見好就收吧。

這才是最可怕的。誰都不希望戰爭,誰都珍惜身家性命;然而一旦被恐懼掠住,往往只求眼下苟安,而這眼下的短暫的和平,是否將為自己帶來日後更大的危難,就不管不顧了。電影《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講的就是這個關鍵轉折──唯有堅定意志,克服畏敵懼戰之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與和平。

劇情集中在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拜相,到同年6月4日在英國下院發表那篇著名演講。為何這不到一個月的期間被稱為「最黑暗的時刻」?那時的英國還沒陷入空襲火海,戰況還沒跌至谷底。這不是客觀局勢的黑暗,而是人心的黑暗,是黎明前最漆黑的一刻。1940年6月4日,英國在邱相的帶領下,才真正走出那片黑暗泥淖,明確抗戰到底的決心;雖然客觀上戰爭的苦難才剛開始(就英倫三島而言),但隨著邱吉爾高舉的「V」手勢,二戰已經露出黎明的曙光。

甚麼是人心的黑暗?就是前面說的畏戰之心,在那段關鍵時期,決定了英國人會不會被恐懼心擄掠而不可自拔,滑入苟且偷安。當時德國閃電戰天下無敵,荷蘭比利時相繼淪陷,法國兵敗如山倒,全線崩潰;5月底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已全面被逐出歐洲大陸。就連當時美國駐倫敦大使都判斷,如果英國繼續抗戰必敗無疑。電影描寫當時英國的孤立無援,有一幕「廁所通電話」:邱吉爾打電話向羅斯福求助,請美國把「英國已經付錢購買」的若干架飛機送來,羅總卻礙於禁運法令而拒絕,建議邱相派人去加拿大邊境用「馬」把飛機拖回去。邱吉爾那個痛苦啊,讓觀眾都跟著心痛起來。羅斯福為何如此忍心呢?這是因為美國一向不打沒把握的仗,尤其她的光榮孤立傳統,多數民眾不願介入歐戰。如果英國最終決定投降,一切援助豈非形同資助納粹?因此美國必須看見英國人抗戰到底的決心。1940年7月起,德軍開始實施不列顛大轟炸,英國苦撐不屈,再加上空戰成績輝煌,美國這才意識到英國非救不可,終於在1941年3月通過租借法案。

除了戰火逼近,孤立無援外,那段時期希特勒還不停伸出橄欖枝,送上和平誘餌。這是大棒子與胡蘿蔔並用──一方面告訴你抵抗的下場就是毀滅;另方面又讓你覺得,妥協讓步就能永保安康不流血。誰能拒絕這樣甜美的誘惑呢?影片中,前首相張伯倫與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積極主張議和,想透過墨索里尼居中斡旋,與希特勒達成和解,甚至謀劃如果邱吉爾拒絕議和,將提出辭呈並重組內閣。

其實站在哈利法克斯,甚至站在希特勒的立場,議和確實是最佳方案。我始終不相信希特勒有征服全世界的妄想;即使他有,理智上他也明白不可能由一場大戰達成。對當時的希特勒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穩固既得利益,讓全世界承認他的戰果,重建新秩序。如果可以在西線與英國和解,以海峽為界;美國繼續袖手旁觀,接著東線擊敗蘇聯,這樣納粹德國便稱霸歐陸,以後再慢慢與英美爭奪海上霸權。而後的事實也證明,正因為德國在西線的不依不饒,拖慢它東進的速度,最終招致對蘇戰爭的失敗。

如此看來,一紙協議確實能給英國帶來暫時喘息之機。

這是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的焦慮與掙扎,在蓋瑞歐德曼的傑出演技下,表現得極為動人。國王問:難道你不害怕嗎?邱吉爾回答:我怕得要死。所有觀眾在那一刻都忍不住問問自己:如果是我,身負國家興亡重任,面對閣員的不信任,敵人的威脅與誘惑,盟友的敗亡與束手………如果我是邱吉爾,我會怎麼做?議和嗎?希特勒的信用評分極低──佔領萊茵蘭時他說是為了求生存;合併奧地利時他說這是民族統一;鯨吞蘇台德時他說這是最後的領土要求。

那麼戰鬥到底?萬一失敗,大英帝國就亡在我手裡,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

邱吉爾的偉大,就在於他卓越的眼光與堅定的意志。議和不是不可行,但和解後的情勢必須在掌握中,否則只是飲鴆止渴。宋遼澶淵之盟締造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是因為當時的宋朝可戰可和,遼卻急於求和,雙方都清楚和平是最佳方案。然而1940年的情況卻不然,希特勒擺明是以戰逼和,以和養戰;一旦達成和議,只會讓納粹這個邪惡政權繼續坐大,給人類帶來無止境的災難。

邱吉爾清楚看到這一點,明知妥協能夠暫時躲避戰火,卻堅決抵抗,並且激勵國人奮起捍衛家園。1940年6月4日,他在下議院發表那段著名的、激勵人心的演說: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電影在演講後結束,留給觀眾無限景仰與鼓舞,浩發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之嘆。

將近80年過去了,今天的世界是否還存在這樣堅強的心靈與意志?與邪惡誓不兩立的決心?朝鮮、中國、古巴、委內瑞拉、伊朗、IS,這些妖魔小醜的猖獗,難道不是民主陣營的軟弱姑息嗎?80年前的英國人害怕戰爭,今天的韓國人也害怕戰爭,他們會不會做出相同的抉擇?小羅斯福曾說過一句名言:「最須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而今文在寅為了避免生靈塗炭,選擇了姑息、綏靖、賄賂、贖買,或者換個詞,「陽光」。難道他不知道金家政權的殘暴比起當年納粹有過之無不及嗎?邱吉爾在比朝鮮強大一萬倍的納粹屠刀下,在美援未至的情況下,能夠堅決抵制納粹;反觀文在寅政府,面對總體國力遠遜於己的對手,背後還有美國力挺,日本強援,竟然選擇讓步!不但企圖重啟開城工業園區、重啟中斷兩年多的跨邊際熱線、甚至以奧運為名變相援助、開幕式與賊寇攜手入場。這算甚麼?文在寅彷彿對金正恩訴說著──你最好強橫點。你愈是強暴,我就愈討好你;你造出氫彈,換得冬奧入場券;下次你再弄個更猛的,我還給你送上大禮。金正恩像個家暴男,掄起拳頭叫囂時,媳婦兒不睬他;等拿出菜刀,媳婦兒就乖巧了;刀子舉得愈高,她便愈加溫柔體貼──老爺老爺別生氣,奴家這不是來了嗎。

大統領文在寅甘當媳婦兒,與九百年前搖尾乞憐的趙構何其相似;文大統領若觀看《最黑暗的時刻》,能無愧乎?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