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創作馬拉松,正式起跑閃亮星─無聊種子稿件大募集

這幅畫還可以這樣看─拾穗

米勒--「拾穗」:左派憤怒青年的一個出口。

寫實主義代表作品:Des   glaneuses   拾穗,完成於1857年,可說是寫實風格的重要代表作。

歐洲藝術不可能獨立於社會及政治之外,米勒當時處於一個動盪喧囂的情狀,自身也苦惱著創作路線--外加煩惱9個小孩吃不飽。

因此要知道拾穗寫實的背後「寫」出什麼?就必須知道那個時期大概發生什麼事。

拾穗完成之前,巴爾扎克這個死於5萬杯咖啡的傢伙,拒斥了「浪漫主義」陣營,在1840年創作生涯後期全心投入寫實主義的現實描述,特別著重在莊園制定解體後的小市民、農民生活。

同樣是處在浪漫主義後段的波特萊爾發表了「巴黎的憂鬱」、「惡之華」,不循常規又帶有背德意味的創作,奠定現代主義的開端與該死的“散文詩”風潮。

所以文學在那個時候開始轉向,也是因為法國1830年代的「七月革命」成果極差,1840-50期間,巴黎紛紛擾擾不斷,終於在1848年引爆「二月革命」;加上巴爾扎克、波特萊爾寫實地揭露巴黎暗藏的醜陋,這些應該都影響了「拾穗」的完成。

拾穗看似平靜祥和,透著慶豐收的氛圍,焦點清楚,去除不必要的描繪。然而,右後方爽的不要不要、騎著馬兒的監督者,實際上代表著高權統治的監督,勞動階級(三位辛苦撿麥子的婦女)的浪漫不再,辛苦地耕耘卻得不到回報,自由主義在「七月革命」後得不到實踐,反而是資本主義加劇,工業革命加速貧富差距,市井小民人心思變。

「拾穗」用畫布畫筆呈現當時的景況,與用筆描繪的巴爾扎克、波特萊爾相互呼應。

P.S.   再附上陳錦芳博士.(巴黎大學美術史博士)的致敬畫作--   「都市的拾穗者」(1986)。

1857年的「拾穗」,彷彿畫著如今的台灣社會。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