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創作馬拉松,正式起跑閃亮星─無聊種子稿件大募集

口音,返鄉的身份證

窗邊操場傳來新生答數唱歌的聲音,半夢半醒之間,以為自己身處台中成功嶺。

喔,不,這裡不是台灣,我現在來到中國。

在台灣出生、求學,生活多年的我,來到了既是原鄉,卻也是異鄉的閩南。

三百多年前,當台灣納入清朝版圖之後,施琅再度將家鄉同姓族人帶到台灣,是天意?!  

冥冥之中,三百年后,我再度踏上這土地。

身處這海港城市,生活中有太多的驚奇。

誤解,常是因為陌生而起;

摩擦,常是因為偏見所由。

我相信兩岸同文同種,彼此再更增加認識的話,彼此的隔閡則將逐漸縮小。

當我第一次從碼頭坐上計程車往職場報到,一上車,我只對司機大哥說「麻煩您,我到XXX」。到了目的地,管理員不讓計程車進入,(我提著大包小包耶!!)。

只見這位大哥拉下車窗對著管理員大喊:「這位是台灣來的,為啥不給進呢!?」

  「…。哇咧,給不給進,跟我從哪裡來,好像沒啥直接關系,

況且,我只說一句話你就知道我打台灣過來的?」我心想。因為我的口音?

第二次搭計程車時,為了不想被發現自己從台灣來,一上計程車我就用閩南語說目的地,

孰知這位司機大哥回頭,皺著眉頭並用卷舌的北京腔大喊「哪里?」。

「…,這招不管用…」我傷神著。

後來,大陸的朋友說:我的口音,說不出來哪裡不同,

但一聽就是知道是從台灣來的。

另有朋友說:台灣人的閩南語有點類似吳儂軟語,輕聲細語的。

從出生至今,第一次被人說我講話輕聲細語。

不是,是因為這裡的人們說話特別豪邁大方,

相較之下,我自然就顯得有氣無力,有點小家碧玉。

在台灣,一般對大陸人的口音的刻版印象是講話帶有卷舌音。

至少我來之前是這麼認為。

但,好像不是如此。越是大都市,各路人馬越是來自大江南北,各種口音都有。

在公車上這種感覺尤其強烈。

有我熟悉的閩南語,也有我完全通不懂的各地方言。

但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卻可以用普通話溝通無礙,至少就年輕一代而言。

詢問大陸同事始知,他們小學有實施母語與普通話並行的語言教育政策。

台灣呢?   28年前我負笈北上到台北讀大學。

大一時,住台北的同學笑我的北京話是「台灣國語」。

四年後,當我大學即將畢業時,那位嘲笑我的同學要我教他閩南語。

因為,剛成立不久的長榮航空招考空服員,條件是要三聲帶,英語,北京話加上閩南語,

而當時住在北部的年輕人,根本不會閩南語,縱使父母是閩南人。

在當時,「閩南語」與「粗俗無知的鄉下人」是畫上等號的。

當時台灣的鄉土電視劇,只要是操閩南語口音的角色,絕對不是生旦,而是淨末丑;

只要是講「台灣國語」的,一定是從中南部北上的。

這樣的刻版印象,就好像只要是原住民的角色,

一定是整天喝著小米酒,渾渾噩噩過日子般。

時至今日,新一代的台灣人終於逐漸打破這種以語言作為族群辨識工具的舊思維。

在日本念書時,周遭盡是日語,有時候一整天下來,那種莫名的鄉愁會湧上心頭。

那時,只要在校園遇到台灣留學生,總是抓著對方用北京話或閩南語聊上幾句。

隨著慢慢習慣這裡生活,我逐漸不再掩飾我來自台灣,

也不想跟著捲舌(我也捲不好),因為周遭也聽得到我熟悉的語言。

在這裡,會思念台灣,但那種鄉愁,跟在日本時是不一樣的。

口音,是一張身分證。

一張原鄉歸屬的身分證。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