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2024大賞決選入圍名單,正式公布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從心開始 | Podcast,第十一集,關於內向型人格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內向型人格。 

讓我想起在初中時, 

收到同學給的卡片上寫著, 

平常我在教室安靜到讓人感覺到似乎是不存在。 

而從小我就並不是很善用說話來表達自己, 

更多的時候是喜歡透過獨處像是閱讀、聽音樂、寫字、塗鴉來表現自己。 

有時在團體生活, 

可見有些人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 

這可能會伴隨著有些異樣的聲音與眼光, 

似乎在儒家的社會中, 

合群才算是常理嗎? 

於是, 

最近我在思考內向型人格是最近幾年,才逐漸被重視與看見的嗎? 

我自己本來就是喜歡人少的地方,人多的地方會使我感到壓力,而也不是每個朋友我都會想要有聊天認識的接觸,對我來說我更看重的是相同想法與理念, 

過多的社交會使我感到很疲累和想逃離, 

之前我曾經嘗試改變這樣的特質, 

想說試著變成外向型的人格, 

現在反思過去, 

我時常忽略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卻不斷地向外 

和與他者作為比較和批判, 

這就像是水中生物和陸地生物, 

本生就具有不同的屬性, 

生長在不同條件的環境裡, 

在這種情況下的比較是合適的嗎? 

在過去這樣的狀態, 

會使我無法做真實的自己, 

像是處於戴著面具的狀態與人相處。 

 

 

在社會中, 

是否會因外向型鮮明的性格, 

相對地, 

時常忽略了內向型的存在, 

而時常聚焦在缺點的部分, 

在《發現我的天才》這本書提到負面相關的研究, 

卻多於正面的研究, 

這有可能是社會集體意識的思想多數也是如此? 

   

內向型人格,經常會被認為是害羞、不擅與人交際的, 

但事實上,內向和害羞是兩回事。 

內向型的人格指的是一個人從內部的世界也就是思想、情感和反思中獲得能量, 

而不是依賴外部的刺激。 

  

內向的人往往喜歡獨處,並且在獨處中感到充實。 

享受從安靜的環境透過深思熟慮來理解內在和外在的世界。 

不見得要活躍在人群中,反而在人際交往後可能會感到疲憊, 

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歡社交,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充電。 

  

我們來聊聊內向型人格的才見特質有: 

  

一:深度思考 

內向者的思考方式通常是深度而細膩的。 

他們擅長反思, 

並且在面對問題時, 

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不同的層面與細節。 

因此,內向者常常能夠提出具有創意性或透徹的觀點, 

這讓他們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具有優勢。 

  

二:重視質量的社交  

內向者並不排斥社交, 

但他們更喜歡深度的、意義重大的對話, 

而不是大量的閒聊。 

與其在人群中活躍, 

更傾向於與少數幾個親密的朋友深入交流,建立長久且穩定的關係。 

  

 

三:強大的觀察力 

內向者習慣於靜靜觀察周圍的世界,擁有強大的洞察力。 

可以敏銳地察覺到他人的情緒變化或微妙的細節, 

這讓內向者在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係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那麼,內向型人格的挑戰又是什麼呢? 

  

內向者可能會在需要大量社交互動的情況下會感到壓力, 

特別是如果這些互動缺乏深度或讓他們感到無法真正表達自己。 

這樣的情況下,內向者會需要一些策略方式來平衡自己的狀態。 

例如,學會說“不”或尋找獨處的時間來恢復自己狀態。 

以上這些對於內向者的心理健康相當重要。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 

內向者的特質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深度的思考、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真實連結的渴望, 

都讓內向者在某些方面更加獨特且充滿潛力。 

如果你是內向者,請記得擁抱這些特質,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力量。 

那麼,今天就先聊到這裡。如果你曾經因為別人的回饋而重新認識自己,不妨花一點時間去思考那次經歷,或許你也能從中發現更多。若您有什麼心得或是想法,歡迎留言與Alma分享唷!

上一篇回作家的PO下一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