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附錄---西域名將封常清的傳奇故事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   (今山西猗縣一帶)。其坎坷一生,從幼童時就開始了。先是父母在他年幼時辭世,從此他與外祖父相依為命。可外祖父這個世上唯一的親人,後因犯罪被流放到遙遠的安西   (今庫車)效力,在胡城南門當了一名守卒,于是南門城樓里有一老一小晝夜守門。

孤苦伶仃的老漢有一個嗜好——讀書。這位“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人,博覽典籍,擅長文筆,常常帶著外孫一起賦詩誦辭。胡城百姓總是能看到這個別樣的風景︰一個小孩坐在城樓垛子上,與旁邊白發白須的老兵抑揚頓挫地吟誦聖賢之書。那稚嫩的童聲在曠野間格外清亮。

外祖父去世時,封常清已年過三十,仍是貧困交加、孤身一人,卑微苦悶、百無聊賴。他看到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   (胡人)麾下的一名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行,前呼後擁、衣服鮮亮、威風凜凜,讓他震撼,也讓他羨慕。

高仙芝堪稱當時的名將,他的父親高舍雞在安西從軍,最終成為諸衛將軍。也許是因為父親的背景,高仙芝20歲出頭,便當上了游擊將軍。高家父子同在安西效力,一時傳為佳話。

出身將門官宦之家的高仙芝,十分好面子,愛講排場。他每次外出都帶30多個僕從。為了擺譜,高仙芝讓僕人都穿上華麗的衣服,一路走來,好不風光。高仙芝的出行場面,給封常清留下極深的印象,他萌生出一個念頭︰發奮讀書,追隨高仙芝。

他等不及了,徑直跑到高仙芝的府上,毛遂自薦,要當高將軍的僕人。高仙芝見他身板瘦弱,眼楮斜視,腿還有些瘸,越瞧越不順眼,厭惡地打發他回去。

吃了閉門羹的封常清,第二天一大早又到了高府。高仙芝怒斥道︰“吾奏兼已足,何煩復來?”

高仙芝沒想到封常清更生氣︰“常清慕公高義,願事鞭轡……公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

高仙芝仍不答應,封常清只得走出了府門。

但是,打這以後,封常清就和高仙芝較上了勁兒,他搬來鋪蓋干脆就住在高府大門口。這一住就是好幾十天。高仙芝生平頭一回遇見如此不講理的人,萬般無奈下只好答應收留他。

強扭的瓜不甜。高仙芝對封常清極為反感,從未給過好臉色。才氣嶄露

封常清人生的轉機就在不經意間降臨了。

開元末年,安西的一個叫達奚的部落發生叛亂,攻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附近)。唐玄宗下旨平叛,令高仙芝率兩千騎兵,晝夜兼程,追剿達奚部落,搶先在綾嶺設下伏兵,達奚部落狂奔到此,已人困馬乏,被唐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除了零星幾個人逃脫之外,其余全部被殲。

這次戰役封常清沒有直接參加,只是盡心盡力地照料好高將軍的飲食起居。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高仙芝前腳破敵,封常清就已把呈給夫蒙靈察的戰斗捷報草擬好了。就敵我雙方如何安營扎寨、謀略運用、布陣交戰,以至全勝叛軍的細微末節,全面記述。高仙芝回到帳中,封常清雙手呈上捷報,叫高將軍過目。高仙芝未接過那份捷報,只听鼻孔里哼了一聲,心想︰你個僕人寫哪門子捷報,簡直是自不量力!但封常清用軟磨硬泡之法,終于讓高仙芝拿起了那份捷報。看著看著,高仙芝“大駭異之”,拍案叫絕,把目光移向封常清︰你小子還有這一手啊!

高仙芝班師返回安西,夫蒙靈察設宴款待。酒過三巡,判官(軍中高級參謀)劉眺和獨孤峻等人就問高仙芝︰“前者捷書,誰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之人?”“即仙芝兼人封常清也!”高仙芝掩住內心喜悅,淡淡地答道。

劉、獨孤兩位高參強烈要求封常清入帳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封常清也不拘謹了,敞開心扉,高談闊論,無不詞情通曉、禮性暢達,眾將領似有相見恨晚之感。夫蒙靈察論功行賞,任命封常清為疊州地下戍主,不久又升任他為判官。從此封常清在軍中嶄露頭角,憑借其出眾的才華不斷升遷,累以軍功授鎮將、果毅、折沖等職。

天寶六年(747年)封常清跟隨高仙芝大破小破律,再立新功。這年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靈察,升任安西四鎮節度使。他上奏朝廷,保薦封常清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朝廷又加封封常清為朝散大夫,專門掌管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和營田等事。封常清處理事務賞罰分明,果敢決斷,深得高仙芝的信任。《舊唐書》對封常清的能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他“有才學,果決”。高仙芝每次出行,都以封常清作留後,處理日常公事。他也珍重機遇,兢兢業業,不負厚望。位居“巔峰”

這里先講一個故事。

高仙芝有一位奶媽的兒子叫鄭德詮,官至郎將,與高仙芝親如兄弟。以前,仙芝出行時,將營中之事都是交與鄭德詮處理,在軍中頗有威望。封常清備受高仙芝的重用後,他心里好生妒恨,便倚仗與高仙芝非同尋常的關系,從不把封常清放在眼里,每每在軍士面前藐視封常清。封常清每次出行歸來,諸將都要在前面開路,以壯行色,鄭德詮很不服氣,常常快馬揚鞭,超過封常清的車輦,搶先而去。這也難怪,封常清早年只是他們家的僕人,現在躥到了主人頭上,鄭德詮順不過這股氣。封常清的隱忍不發,讓鄭德詮越發恣肆狂妄。看來這個得志小人不整治整治是不行的了。

這天,封常清瞅準機會,要在府中與鄭理事,鄭每進一道門,封常清差人將門關閉,經過幾道門,府內與外界完全隔絕。此時,封常清板著面孔數落起鄭德詮︰“我出身貧寒,從前投奔高將軍,屢屢踫壁,這些郎將已全然知曉。今節度使外出,令我留後,郎將為何不听軍令,屢次對我無禮!”便大喝一聲︰“速將他拿下,按軍規杖六十!”

高仙芝的夫人及奶媽得知後,在府外大聲哭喊︰“救命。”但已無濟于事。這郎將經不起木杖,六十大板之後,便一命嗚呼。高仙芝回府後,鄭母哭訴上告。當高將軍知悉了事情原委,並未責難封常清。封常清亦未謝罪。此後,封常清在軍中又嚴厲處置了違紀將領兩人,從此軍中紀律嚴明,諸將均恪守號令,再無任性妄為之事。

天寶十年(751年),高仙芝調離安西,改任河西節度使。王正見任安西節度使。才過一年王正見去世。朝廷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據已發現的考古資料,開元天寶時期,唐在安西一帶屯田規模宏大,興修了諸多水利設施,府庫充盈,作為主事的封常清,貢獻不言而喻,只是史料不足,難以概全。

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第一次入朝覲見,玄宗加封他為御史大夫,賜給他別墅一棟,不僅任命他的一個兒子為五品官,還追封了他的父母。不久,又讓他掌管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使。此時,他身兼兩鎮,勤于國事,常常奔波跋涉于安西、北庭的千里漠野,集艱辛與苦難于一生,也集權力與榮耀于一身,可謂如日中天。可惜史籍中無具體記述,《舊唐書》卷一百四《封常清傳》中只有下列寥寥數語︰“常清性勤儉,每次出征或乘驛,私馬不過一兩匹,賞罰嚴明”。後人很難知其活動的全貌了。岑參的詩

文及封常清,不能不提到唐朝的一名大詩人岑參。岑參充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與封常清共事了多年。在他的邊塞詩行里,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有關封常清的佳句,如天寶十三年(754年)八月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九月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章》及天寶十四年(755年)六月的《登北庭北樓呈幕中諸公》等,凡重大活動與戰爭,詩中皆有反映。如“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等詩膾炙人口,成為邊塞詩的名篇,也為史家觀照封常清提供了線索,可以窺知這位封疆大吏行蹤的蛛絲馬跡。但詩歌畢竟不同于史籍,時間地點常常含糊,敘事也不嚴謹,有時推敲再三,也難以定論。所幸新近出土的吐魯番文書,為史家提供了可資研究的一些重要活動,得以清晰地顯示于人們面前。

天寶十三年四月未,他由長安西歸,到達交河郡治所後,稍事休整,由交河城出發,迅即北上,翻越天山,趕赴北庭。在北庭停留至八月底,又南下抵交河郡,西行返回安西治所,待了一個月,又于九月末欲返回北庭,是否成行,無資料佐證。直至十一月初,又有北庭之行,十一月十八日,西返安西治所,到十二月復又去北庭任所。這一年封常清馬不停蹄地來往穿梭于安西、北庭間,寒冬臘月,艱辛備至。他位極顯赫,為了國事,仍不畏艱險地奔忙于天山南北,為了西北邊陲之安寧,甘願與險為伴、以苦為樂。呈《謝死表》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封常清第二次入朝。從此後,他再也未回到西域,也從人生的頂峰跌入災難的泥淖。

當時,範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已經發動了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叛軍蓄謀已久,進展極為迅速。沒過幾日,安祿山就要渡過黃河,直逼中原了,玄宗心急如焚。

恰好封常清來京述職,玄宗便向他詢問平賊的方略。因前幾日滿朝文武議來論去還是沒有良法,朝廷陷于束手無策的困境。封常清卻對討賊平亂胸有成竹︰“祿山領凶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垂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封常清既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又過低地輕視了叛軍,在西域呆久了,哪里知道安祿山三鎮鐵騎的厲害。

玄宗見封常清這般自信,心中甚快,次日就下詔加封封常清為範陽節度使,令其趕往洛陽,招兵買馬,伺機東征。封常清當日就馳往洛陽。

十多天後,玄宗便收到了封常清的好消息︰已募集到六萬人馬。玄宗空懸的心算是放下來了。但封常清的眉頭收緊了︰這些新兵全是由洛陽城中的服務行業從業者和小流氓組成,要什麼沒什麼,談何戰鬥力?用這些烏合之眾與剽悍善戰的叛軍作戰,只能是以卵擊石,必敗無疑。眼下連訓練磨合的時間都為零,封常清心虛得直冒冷汗。他多麼盼望叛軍遲些日子過黃河啊。

但“良辰吉日”向叛軍傾斜了。十二月初一,氣溫驟降,洶涌的黃河一夜間變成了白花花的覆冰,叛軍不用舟船,順利地走過冰河,當天就拿下了靈昌郡,緊接著陷陳留,破滎陽,兵鋒直指洛陽。封常清采取死命堅守戰略。但面對氣勢洶洶的   “虎狼之師”,洛陽城只守了三天便被攻破。封常清只好逃奔陝郡。此時距安祿山起兵叛亂,只有短短的34天。

在陝郡,封常清踫上了前來增援的高仙芝,便強烈建議高仙芝回軍潼關,堅守待援。但玄宗給高仙芝的命令是東進洛陽,收復失地。高仙芝躊躇難決。最終高仙芝听從了封常清的建議,下令全軍撤往潼關。撤退還是慢了,叛軍的前鋒尾隨而來。唐軍遭到突襲,傷亡慘重,但還是撤到了潼關。

洛陽淪陷,玄宗大怒,派人削去了封常清的官爵,讓他以白衣(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軍中效力。

就在固守潼關的日子里,高仙芝、封常清與監軍邊令誠發生了嚴重的沖突。

宦官邊令誠為人狡詐、生性刻薄、視財如命。玄宗派他做監軍,他總想以此美差撈點外快。他幾度拉攏封常清來對付高仙芝,封常清就是不上鉤。

邊令誠趁機趕回長安,向玄宗告高、封二人的黑狀︰封常清謀劃不周,才丟失了洛陽,失敗之後又推脫責任,動搖軍心,以致棄陝郡于不顧;高仙芝臨戰怯懦,听信封常清胡言亂語,居然放棄了數百里江山,還克扣士兵糧餉,搞得軍隊人心渙散,士氣低落。

玄宗越听越生氣,當即就要下旨將高、封二人拿到長安問罪。邊令誠做賊心虛,擔心對質被揭穿,便哄騙玄宗說︰“二人兵權在握,如知朝廷怪罪,亦學達奚獻關投敵,則京師禍不旋踵矣!”玄宗一听,也是。邊令誠趁機獻上一條“方略”。

翌日(十二月十八日)清晨,邊令誠帶著數百名大內侍衛,拿著玄宗的聖旨返回潼關。

封常清此時正在驛南西街巡查軍務。

聖旨還未念完,迫不及待的邊令誠就讓軍校行刑。封常清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只是沒想到這麼快。死前只有一求——呈《謝死表》于玄宗︰“……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志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鳩,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誕。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謝死表》字字真誠,句句戕肺,感人涕下,足見封常清是一位“死而無怨,鞠躬盡瘁”的大唐忠臣。

當高仙芝從關卡趕回時,封常清已躺在血泊之中。他知道自己也躲不過這場死劫,悲憤地說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句話︰“封弟,子從微至著,我則引拔子為我判官,俄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子同死于此,豈命也夫!枉,枉,枉啊!”眾軍異口同聲︰“枉”,聲震四野,經久不息。

無奈邊令誠心狠手辣,高仙芝亦隨即被斬首,留下千古奇冤............

(以上摘自天山網)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