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妖靈稿件大募集

看《熱帶天使》:曾經有個天使陪著我,直到我回家。

接觸舞台劇,是從《勸世三姊妹》開始,陸陸續續看了《如夢之夢》、《神明便利商店》,一直到上禮拜的《熱帶天使》。

在演出開始前收到朋友私訊,問,這是《聽海湧》的改編劇嗎?

我想了想,回答不是的。

「我是台灣人,也是日本兵!」

「你比迫害我們的日本人還要糟!你竟然幫著日本人迫害自己的同胞?」

乍看下《熱帶天使》同《聽海湧》,呈現出歷史上國族身分認同的掙扎,不過與其說是身分認同這類更大的命題,不如說,《熱帶天使》之於《小婦人》,都是呈現個體在戰爭之下的實際生活與困境。

而我們,恰好非常需要這類型的作品,在此時此刻。

-

我們對於戰爭,最直面迎接而來的是恐懼。恐懼來源自未知,透過電影、書籍,我們似乎在貼近那樣真實的時刻,卻也不可避免地從文字裡折射出恐懼的樣貌。

在文學中,缺少不了書寫集體創傷的作品,但宏觀視野則是用大時代下的壓迫換來的——比如威權統治,比如種族屠殺,比如戰爭。個人意識被泯滅,在國家大義面前,小情小愛只能靠一邊。

但對人民而言,或許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在戰爭之中生存,以及,真實的看見。

《熱帶天使》以主角林亦平(楊烈飾演)晚年書寫回憶錄為開端,在開場第一首歌〈在一九四零〉,化用了詩人陳千武〈信鴿〉中一句「我底死,埋在南洋。」為核心,透過楊烈渾厚的嗓音,配上舞台穿梭時空的背景,打造了史詩般的氛圍,定調了大世代下的宏觀格局。好喜歡,原來楊烈老師不只有演八點檔。

然而後面從〈我上媠的夢〉一路接到〈鹹甜的滋味〉、〈女人樹〉與〈你會當哭〉,皆聚焦在年少時期的林亦平與賴莎琳兩人之間的情愫發展——一個台籍日本兵,與當地的南洋姑娘。看他們如何在戰爭之下,退守直至角落一隅,竭力維繫人性不可被踐踏的最後防線。

林亦平、蔡香腸、賴莎琳,雪子,媽媽桑。一切很生活感,有笑有淚,甚至氣氛不可思議的輕鬆,簡直——簡直不像一齣戰爭歷史劇。對我而言,它切入的點最主要不是體現於戰爭的殘酷。戰爭是蘋果,恐懼是果皮,《熱帶天使》將果皮去掉,用平實日常的角度去看,人性在戰爭之中要如何保留下來——一部分的我因為期待前者的詮釋而為此皺眉,一部分的我則為了這跳脫出我預料的詮釋而著迷。

但同時,我覺得《熱帶天使》太短了。

命題太大,我傾向應要向內深掘,而非向外延伸。然而《熱帶天使》選擇向外處理。那至少需要比現階段多出一倍的劇情量,否則缺少深挖的力道——《勸世三姊妹》處理的命題比它小,劇情編排上比它多了近五幕,但部分的情感轉折仍有強行過度的痕跡。更不要提《熱帶天使》。

但無論如何,作為實驗性質的一齣舞台劇,《熱帶天使》已經遠超乎我的想像——不僅直面戰爭下的生活,更談人性。談無法言明的同志愛、談族群之間的信念、談身份認同——一切的一切,被濃縮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

「我底死,埋在南洋,忘記帶回來⋯⋯一場戰爭,一刀割開,我的人生,到底佇佗位?」——〈在一九四零〉

「若將我身軀交出去,敢會使安搭你你的愁......目屎流,目屎滴,點點滴滴攏是你,你會當哭,我袂要緊。」——〈你會當哭〉

-

00.

林亦平在彌留之際,是賴莎琳將他帶回現世。林桑,那不是你該去的地方。倒數第二幕,藍煙緩緩升起,光漸暗,吞沒莎琳離去的身影——

林亦平是她的光,這一次,換她做他的光。晚年寫完回憶錄的林亦平想,在南洋的熱帶島嶼上,曾經有個天使陪著我,直到我回家。

回書本頁

作者的話

針對我自己覺得沒有向內深掘的點補充一下:

《熱帶天使》這齣舞台劇改編自作家前輩陳千武的作品《獵女犯》,如果以改編ip的角度來看,其實《熱帶天使》已經做得很好了。

(但我查資料發現時我心得已經打好了哈哈,所以就沒打算改了,放在補充就好)

猜你有興趣的書

文藝評論
一拳超人【傑埼】-同人文(腐 甚入)
各位大大咱是倉哦ヾ(*´∀`*)ノ ...
文藝評論
隨風起筆【好書推薦】 靈熙
書是山:「書山有路勤為徑」;書是船:「一本書就像一艘船,帶領 ...
文藝評論
作者的幻想 于小墨
作者有時候的幻想,把他寫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