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0NdPoQW2krMFJeCwIZuv7SYfBbAm1i5cKEHyzagX
VqJP8IEHiTmFXftcUawuolpRhsn5WzrD20MSKOk4
老來可喜,是歷遍人間,諳知物外。看透虛空,將恨海愁山、一時挼碎。免被花迷,不爲酒困,到處惺惺地。飽來覓睡,睡起逢場作戲。
GojX1cYRNIztBy4qpuTUWarEHw8bL2MZs7e6SKgv
dpKnzqg3VxlhSMBOvDX4TPZE6f9IUAkjwoLerc0m
休說古往今來,乃翁心裏,沒許多般事。也不蘄仙、不佞佛,不學栖栖孔子。懶共賢爭,從教他笑,如此只如此。雜劇打了,戲衫脫與獃底。
uK9PnqvlUBhmTb8ka5r32zo7IJVNtyeHwxdDpWfM
朱敦儒〈念奴嬌․老來可喜〉
uGOynBaLizgrWQpVPwb48U1TRCdZjs2SJ6xovYle
*如果需要引用這個系列的文章請先留言說明用途謝謝*
8LcGFUfRwCoSmMTVEy1n7tYIehDzjxa20qB9J3KN
Rg9wineBD3VpdCmcj15K6MsAIo0bXu84rzkxOaLG
7HwGVEQdUn4Bz5yOtqcoR8J9MWYLZpXxFvCD1uIS
人在閱歷增多後煩惱也因而更多,故莊子早有訓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但有時就算想歸隱也未必可行,而歷來中國的許多讀書人皆在同一條道路上被迫前行。不過兩人都能憑著智慧度過危機。轉的過去才能使中年成為中年進而邁入老年,如果不行中年也就成了終年,餘生也就在頹唐中度過了。而終身處於少年固然美好,但如前述,如此之人完全無作詞的必要,故不討論。
JNTd4K9oplxj0srtLiSgIwbmVXv6AByEhqH21DQa
人死後雖殊途同歸,但老卻有各種樣態。不過基本上大致已定,就算嚮往他人的老年生活,此時往往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蘇軾正是最好的例子,這輩子不求功名,只求能夠退休後與弟弟同居,但縱使其才智過人也不敵世事難料。所以這裡所選的〈念奴嬌․老來可喜〉也不過是個空想罷了,祈禱真能如東坡所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e4GJb1KqgNyLiMt0vWjRk3rCnxf57PQAVF9mzZlw
首句「老來可喜」可說是語出驚人,這是多少人的夢想,但卻少有人實現。甚至我們常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最後發現即使如東坡、稼軒、鵬舉一般努力也少有善終,更不用說可喜的老年生活。不過朱敦儒雖然境遇不錯,但也是歷遍人間,諳知物外,而非獨善其身而已。不過最後他老時卻能看透虛空而不為功名所迷惑也是難得。不僅將不順眼的事物挼碎,還大膽的譏笑「到處惺惺地」,實可見其青壯年所遭受之苦時不可與蘇辛相比。即使如此在飽來覓睡的閒適生活中偶爾也需要逢場作戲。可是朱敦儒的逢場作戲並不是勉強的,而是一種遊戲人生的態度,所以才能老來可喜。下片則直寫他的生活情景。一般我們總以為辭官後就要歸隱山林過著田園生活。不過從詞中看來,他不需要隱居,因為對他來說沒有許多般事。然後他其實也沒有什麼憂慮,因此不需要求仙或求佛,更遑論學孔子的治世之道。
eqJNibXGgEyml27rIdhFKDBHAtRc5YSvn8WzxMsj
就《宋史》來看或許會以為朱敦儒自行其道中生無憂無慮,但就其作品來看他也曾有過挫折和苦痛。詞中亦可看出,在自適之外,也藏有許多的煩憂,有人生的虛空,又被花迷、酒困的應酬所惱,而且到處皆是猩猩地。如此只如此,看似豪放,實則也藏有感嘆和絕望。而最後他選擇放逐自我,演戲去了。
NjauSFMmwEZxqHC4XA2oiKfBpLy9rsQtIV5cTbU0
我覺得朱敦儒之所以不同於東坡、稼軒、鵬舉的原因在於他的憂愁是來自自身,而三人除了要解決自身的憂愁外都心繫著家、國。其他三者的生命是跟家國結合為一體的,所以無論如何都會為情所苦。而柳永也是為情所苦,不過是愛情與前三者稍有不同。朱敦儒得以自適的關鍵就是無情可以無情,萬事皆可拋。無法治國他無妨,就頭也不回的辭官。從官路上與其他人相比也可為出入自由了。而不論朱敦儒是否有家室,從其詞中完全看不出來家庭對他的影響。陶淵明因為受到養家的經濟壓力遲遲不能辭官,不過這點完全無法在朱敦儒的詞中看到。其原因可能是他將自身先於家庭,又或著我認為可能他沒有家室,所以才能有如此孤獨自適的境界。
9jhziUPS80Cs7mJVaoKl3fHkrwOuFYTc2xRDMbEg
人到了老年其實反而會有些童稚之趣,朱敦儒的行為不就十分的幼稚嗎?如此且如此,不是也有一種莫名可笑的「執著」嗎?老年如果是活得要死不活的,我認為那只是身體上的老,而非實質意義上的老年。不過要是標準如此嚴格,又有幾人真的老過呢?我們經常花了許多時間在追求名利,或是傷春悲秋之中。要不追求未來,要不耽溺在過去,我們的心性往往停留在青年和中年,但我們的身體和行動卻往往十分的老邁。所以我們不斷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徘迴著、痛苦著。朱敦儒的老年景象確實令人嚮往,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他個人的特別之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要去走,就連莊子也困擾於自己是蝶還是人的問題,不過至少在這些詞篇中我們還可以心嚮往之也就足夠了。
lUyFROLc7J0S5dKz42Em8gis3kjbNoqpuVDxrveM
pkdGn5Y7XP0fs6MzwLVSI4Nv3ibo8Wx9JjQFTDer
參考資料
pqy2S4rfbEYTiACVB8PuRNjlODxQmGsUeoW6X0zF
佘筠珺(2014)邊緣到中心的流動─論朱敦儒詞中 「身分認同」的自傳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五期,頁 139-176。
EqHyhlusSJYof8bBzNC70GLA6xMnZdvDVt4iUQ3r
UEYslPvkZFyIB2AX5waKpWbhTxHm8ROSQdNJie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