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劇集)

最近受到熱議的公共電視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作者以敏銳觀察力深深望進每個家庭的情感深淵,看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被捲入難以抽身的漩渦……

原著集結九篇家庭教師接觸不同家庭的故事,涉及台灣各層面社會議題。經戲劇改編後成為五個故事,深刻描述以愛為名的箝制、失衡的家庭關係、變質的高壓社會。本劇跳脫一般教育題材常用的溫情喊話窠臼,加入微科幻元素,以魔幻而強烈的視覺風格、明快的敘事節奏,包裝寫實的故事,極具影音娛樂強度。(以上簡介節錄自公視網站)

第一個改編故事〈媽媽的遙控器〉,說的是一位母親為正值國三青春期的兒子偽造成績單煩惱,偶然獲得一支能讓兒子時光倒流的「遙控器」,藉以導正(控制)兒子的行為,將兒子「栽培」成自己期許的樣貌。兒子在年少時反抗未果,到了成年,終於製造機會偷回遙控器,卻讓母親撞見──

結果,進入了開放式結局。

我對結局思索良久:這是個夢境嗎?抑或真實?如果是夢境,是指魂歸彼刻?若紀培偉是重新來過,如何辦到?又會如何結果?

然後,影片進入片尾曲、片尾字幕,結束。

於是,我沉澱了一下,自行填補了圓滿的結局,並探討了背後理由。

是的,這篇文章要從結局開始分享觀影心得,如果您想在不被劇透的情況下,好好體會劇集,或許暫時不要看下去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若您已看完〈媽媽的遙控器〉這一單元(甚至跟我一樣對結局有疑惑),或是您不介意,當然歡迎繼續閱讀下去。

在故事的最後,成年的紀培偉終於拿到遙控器,當街和媽媽發生衝突,大意被貨車撞上──

我相信,他還是「重新開始」了。

雖然場景的光線過分虛幻迷離,但女孩還是看見男孩了。男孩複雜的神情與淚水,正是在歷經千山萬水「失而復得」的寫照。(當然,也因為這個解讀才構成「圓滿結局」的條件,而「圓滿結局」是我的個人偏好。)

至於他怎麼回去的,遙控器有幾隻、有沒有被撞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認為,紀培偉並非在「這一次」就回到了「那個時刻」,並非一場車禍、回到過去就能「失而復得」。

因為他真正失去且得不到的,不是小嵐,不是一個女孩,而是自由,而是他的人生。小嵐,只是他受到母親控制後,首度嘗到自由、希望與愛情甜美的契機。當然也因為在這樣的情境下,使得「小嵐」特別無可取代。

因此,要真正「失而復得」,並非「回到過去」,而必須和母親「關係改變」。

我認為,紀培偉是在終於經歷過一次又一次,試過各種方法,遇到不同的人(比如那名相親對象),讓他終究更有勇氣,也學會用新的方式,改變了與母親的關係,最後獲得了自由,才可能用「得到」的眼光來看待與小嵐重逢的那一刻,否則,即使無數次重逢,結果都不會改變。

在小偉成年之前,看到學生時期的他受母親控制,我曾想,真可惜他不會一邊把書讀好,一面跟母親爭取條件,或者一面達成母親的要求,一面暗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尤其是有無限的時間)──商場上那些成功人士分享的心法大約常在說這種話(怎麼樣拐個彎去做到/或化解老闆不合理的要求)。

但是,想一想,如果這孩子資質普通,沒有天生聰慧到能這般無師自通,在沒見過那麼多人事物、沒那麼多人生經歷之前,或許就真的只能陷入那種家庭困境之中了。也因此,改變的契機,是發生在成年之後。這時候的紀培偉已擁有獨立自主生活的經驗,即便回到過去,或許也有能力戳破母親的謊言。

「只有媽媽才會一輩子陪在你身邊。」

很遺憾的是,這句話對小偉、對旁觀者來說是一句謊言,但對母親本身不是。

許多人都說戲中的母親很可怕,或許如此,但若我們不要對紀培偉的角色代入太深,說不定能發覺,這位母親也非常痛苦。我們否定母親的掌控,是因為我們知道主角會有他的人生、母親因年齡差距總會先走,但對這位母親來說,孩子已經是她的全世界。

如果你最看重的人、最看重視的事,處處和自己作對、不順自己的意,而你手上握有權柄,你會任它自由發展,還是想要竭盡所能地控制到盡如己意?故事自然是把衝突強化放到最大,但其實,這位母親也只是個普通人而已。她讓孩子的日子不斷重複過,其實她自己的也是。如果不是因為認為失去了孩子她的世界會崩潰,有什麼人會甘願也拿自己的日子這樣耗下去?

人生最無奈的是,傷害你的人,並非一個純粹的壞人。

在〈媽媽的遙控器〉裡,母親對「不聽話」的孩子、用自殺或「消極攻擊」反抗的孩子,難道就過得幸福快樂嗎?我覺得沒有。我明白這個孩子已經很善良了,他長得更高、更壯,卻不會用暴力的方式來傷害母親、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已經很可貴了,但他不論是成績不好、喜歡上媽媽不滿意的對象,或做出反抗行動……仍然讓母親難受──儘管他不是出於惡意,儘管他甚至是出於痛苦才那麼做。

我想說的是,發生在我們現實生活、在日常與家庭中的痛苦,時常都是「互相」的。「加害者」往往也不是出於真正邪惡的念頭,甚至常是基於痛苦而自然產生的思路與反應,只是,每個人痛苦的層面與程度不同罷了。

回到結局。

前面提及的「圓滿結局」前提是:母親也變了。

當紀培偉有成年經歷後,鼓起勇氣開始改變,進而影響母親,這是一種可能;另一種則是,不論母親怎麼做,小偉最終都會反抗,永遠得不到好結果,甚至直到母親臨終,孩子對母親都不諒解──這一刻、這一切,如果他們還能再重來,或許母親終究要明白,自己必須改變,否則母子間的恩怨只會不斷重演,只能一次次含恨而終……

因此,即便改變不是由孩子開始的,反過來由母親開始也行得通。只是,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究竟要磨多少次,歷經多少輪迴,人才懂得「學乖」、懂得「放下」?

我們能為故事寫下圓滿結局,但最合理的歷程,或許仍需經過百般磨難。希望我們在自己的人生,能早一點明白。

PS.很多文章對這部劇集從母親對孩子、孩子對母親的「愛」著眼探討,本文恰恰沒寫。不是刻意不提,而是我認為,這個故事裡的愛已經太稀薄,母親不僅是愛孩子而行控制,孩子也不單是愛母親而願順從。若要詳述,未來以新主題另寫一篇可能會較合適。

回書本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