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阿沿稿件大募集

都江堰歸來--典範在夙昔 李冰治水

       

                            都江堰歸來--典範在夙昔     李冰治水

      正值台灣每逢大雨則成災,不是土石流﹑橋斷﹑山坍﹑路塌﹑屋倒﹑道淹,就是飽受沒水可用之苦,叫人不禁懷想甫遊歷歸來的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戰國時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時主持修建的。當時長江上游大支流之一的岷江,春夏山洪爆發,江水奔騰不可遏,在進入成都平原時,因河道變窄,更常引起洪災;而東岸因玉壘山阻擋東流,造成「東旱西澇」,民不聊生.李冰在其子二郎協助下,邀集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實地勘查地形後,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當時尚無火藥,他就以火燒石,鑿穿了一個狀似瓶口的「寶瓶口」又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瓶口,李冰父子又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在江心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形如「魚嘴」。岷江流經魚嘴即被分為內江﹑外江,外江仍循東流,內江經人工造渠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農田。為了進一步提高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和「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二百米的溢洪道,將內江多餘的洪水流沙排入外江,稱「飛沙堰」。另為了方便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雕刻了三個石人像放入江心水裡,讓人們知道「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也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濤的標準。

        李冰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目前灌溉面積達四十餘縣,至今為止,仍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方式的偉大水利工程,所以後人稱李冰治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澤被千秋,萬古不朽」,更為了紀念﹑推崇李冰,在西元四九四年到四九八年興建了「崇德廟」,今稱「二王廟」。都江堰附近風景秀麗,因此也帶動了當地的觀光盛況。

        來此地旅遊的人莫不想要走一回「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始建於宋代,明末燬於戰火,如今的橋已將竹纜改為鋼,座落於「魚嘴」上方,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因走起來搖晃厲害,被遊客戲稱為「搖搖橋」。

        李冰治水在史記上只寫「蜀守冰」,   「李」姓是班固著漢書時才補上的,這公案直到一九七四年,外江出土了東漢石刻像的衣襟上清晰刻有「李冰」的名字得到佐證。另一是關於李二郎,歷史記載極少,或說確有其人,或說李冰只有一女,治水十餘載未歸家,何來二子?李二郎應是輔佐李冰治水大業的元勳之一。不管如何李氏二人,千年來同樣受到後人頂禮膜拜追思,爲後人留下不朽的典範。

刊登於中國時報二00五年十一月七日

回書本頁訂購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