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閃亮星─喬木稿件大募集

7月13日新聞簡評

          第一則:

          陸第2季GDP將走跌   通膨緩解2010-07-13   01:04   旺報   記者梁世煌/綜合報導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00713000869&cid=1208

                大陸將在周四公布多項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根據近20家研究機構和部門的預測,第2季大陸的GDP年增率將保持在10.5%左右,增幅較上季走跌,顯示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而CPI則較去年同期上漲3.2%,年漲率也超越3%警戒線,但大陸學者認為「通膨已成強弩之末」,大陸經濟仍處於「整體偏好」狀態,經濟「二次探底」的機會不大。

              今年初以來,國際投資者一直擔憂中國面臨經濟風險,包括資產泡沫破裂和經濟成長「硬著陸」。有專家甚至預言,中國經濟很快將由「過熱」轉向「速凍」。

              6月CPI降   應不升息

              不過,即將在周四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由近期多家法人機構所推估的數據,大陸第2季GDP將較第1季走跌1.4個百分點,CPI年增率則將較第1季上漲1個百分點。不過,6月分的CPI較5月分將下降,市場人士據此普遍認為「通澎已成強弩之末」。

                分析師指出,在最近大宗商品、食品等漲價壓力已經逐步減低的情況下,預料需求面將會相對轉弱,物價回穩可望在未來幾個月出現,專家因此評估大陸央行近期應不會升息。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第2季GDP年增率回落,但參與預測的機構及專家仍認為大陸的經濟依舊維持上升成長的態勢,其中高盛在報告中就認為,大陸第2季GDP成長應為10.3%左右,「仍處於持續增長期」。而國際貨幣基金(IMF)更預測2010年大陸的GDP將增加5.5兆美元,其增加規模可望超越日本的5.19兆美元。

              另外,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所長裴長洪也指出,今年第1季大陸GDP成長為11.9%,預計第2季增長將達10.6%,2010年GDP增長將達10.5%。裴長洪認為,2010年大陸的經濟將呈逐季下降態勢,預計四個季度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1.9%、10.6%、10.1%、9.3%。

                事實上,除了中國之外,受到歐債危機影響,目前各外資機構也大多認為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恐將全面放緩,但尚不至於影響到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成長性。

                外部需求   顯著放緩

                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則認為,今年下半年,中國將面臨外部需求「顯著放緩」的考驗。累計占中國出口近40%比重的美國和歐洲市場,無疑是最大的拖累。這個因素將對中國後續經濟成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值得加以密切觀察。

              不過,羅奇還是認為中國的經濟前景無須過度悲觀,畢竟,中國GDP由第1季的11.9%降至10%左右,雖說是一個不小的倒退,但卻有助於緩解通膨壓力,對於已經感受到明顯通膨壓力的中國來說,GDP成長率的回落反而不全然是一個壞消息。

              總按:這篇報導本身從頭到尾只有提到「第2季GDP年增率回落」,而且有點出兩個預估數據:10.5%(近20家研究機構和部門的預測)與10.6%(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也有寫出今年四季GDP年增率的趨勢:11.9%、10.6%、10.1%、9.3%。(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預估)。

然而問題出現了,這篇報導並沒有寫出通膨緩解的數據,有的話只有「CPI年增率則將較第1季上漲1個百分點」的字眼,CPI年增率則將較第1季上漲1個百分點與「通膨緩解」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境界,物價年增率多出1%應該是「通膨加劇」吧,這篇報導的標題竟然下了「通膨緩解」的大標,實在是文不對義。

                該報下了「通膨緩解」這個標的根據只有一段小小的文字:「6月分的CPI較5月分將下降,市場人士據此普遍認為「通澎已成強弩之末」。」很明顯的,該報導並沒有點出六月份CPI的任何預估值,也沒有說明這個推測是根據哪一個機構與個人,只拿出「市場人士」來搪塞過去,然後就下了「通澎已成強弩之末」的結論。

                遭糕的是,連通膨的「膨」都印成「澎」,證明這篇報導是多麼地不用心。

              第二則

            不畏打房   壽險千億元獵地2010-07-13工商時報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00713000009&cid=1206

                壽險業上千億元獵地資金又將啟動!在央行打投資客之際,不用舉借的壽險資金將趁勢獵地,繼台灣人壽公告購買大台北及台中地區土地後,新光金控副董事長吳家錄12日透露,正在看內湖、帶租約的商辦大樓;久未行動的國泰人壽也積極尋找合意標的,下半年的壽險業投資不動產熱潮將再掀起。

                據透露,內湖地區目前如遠雄人壽的倫敦大樓採議價,尋找合適買家;遠雄集團投資公司握有的東京大樓,也正在詢價出售中;位於內湖堤頂大道的「伸地大樓」,也有意出售;還有即是正中書局所有、位於內湖路捷運站附近的大都會大樓,這4棟大樓目前開價都是接近每坪50萬元,每棟買下來都是數十億元的價位,除了壽險資金,少有投資者有能力吃下整棟大樓。

                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因為要符合RBC要求,部分壽險公司積極出售不動產,但保險局同意半年報即可將不動產未實現增值利益計入RBC後,下半年壽險業又將「回補」不動產部位,同時RBC要求即時運用的標的,因此壽險公司大多先考慮有租約的大樓,未來3年若有增值空間者尤佳。

                總按:工商時報都已經指名道姓地點出炒樓原兇:「台灣人壽」、「新光金控」還有「遠雄人壽」三家金融業了。請央行不要只是叫銀行去打一些炒樓大戶等小蒼蠅,而是要拿出辦法出來好好查一查這些壽險公司「大老虎」吧。

              一年多前,市場都知道某一家保險公司有龐大的資金缺口,隨時有倒閉的可能,然而當時得政府選擇了金援這家金融業,到了今天,這家金融業不思回報社會,卻不停地炒作房地產價格,讓多數人買不起房子,讓社會安定與社會公平出了巨大的缺口,我只能大嘆,政府真是養虎為患啊。

第三則:

女王帶來利多?   巴黎證潑冷水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13/today-e10.htm

              中國大陸面板採購女王白為民再度來台,加上在歐盟貿易爭端中,有機會獲得勝訴終判,兩件事都被市場視為大利多不斷放送,惟BNP巴黎證獨排眾議,在昨日出具給客戶的最新報告中,同時調降友達(2409)與奇美電(3481)投資評等,從「買進」降為「持有」,目標價則分別由44元降為30元、46元降為36元。

                友達、奇美電昨日股價原本受到利多消息激勵,股價開高,惟利多不踏實,包括白為民年初說,今年採購面板53億美元,至今兌現多少?恐怕才是重點。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家電廠在二大銷售節慶中,銷售情況不如國際品牌,在庫存尚未消化完全下,採購進度遲緩,對台貢獻大減。

                其次歐盟貿易爭端終判後,銷歐19吋以上加裝端子的液晶顯示器商品將因此回復以往零關稅,主要受惠者為當地消費者與品牌商,對台面板廠而言,液晶電視才是主要營收與產能去化主力,視為台面板廠大利多,恐怕是名大於實。現在市場擔心的還是在於面板廠淡季不淡之後,接下來的旺季不旺,巴黎證昨日就先開第一槍,調降雙虎的評等與目標價。

                巴黎證認為,歐洲市場疲軟恐怕才剛剛開始,尤其歐債危機之後,歐洲地區的面板訂單隨之轉弱,目前看歐洲需求復甦的機會不大,意味著將有更多面板產能有賴於其他地區市場吸收,但美國市場液晶電視的出貨量已經在高峰,要維持持續攀升的年成長力道面臨挑戰。巴黎證不看好友達與奇美電的原因,還在於韓廠在8代線以上產能積極擴增,台廠勢必在大尺寸面板市場喪失市占率,此外,LED   TV大受歡迎,傳統CCFL光源的液晶電視機種持續降價,然而,因為LED   TV供應鏈吃緊,產商為了維持高產能利用率持續生產CCFL光源的TV面板,帶來更多價格壓力,不利友達。

                  總評:我在上周就提出類似的看法,中國彩色電視業者本身的庫存平均高達兩個月以上,再加上第二季的銷售不如預期,她們來台的採購能量本來就無法讓人高度期待,或許,名為採購團實為推銷團也說不定,台灣的面板大廠早就已經和中國彩電業者有既定的採購管道與程序,台灣面板廠在中國早就已經有後段加工廠和發貨中心,她們(中國彩電團)如此這般地勞師動眾地來台灣,真的只為了採購嗎?說不並是要和台灣的家電通路接頭也說不定,再過幾個月,說不定台灣的大賣場就會充斥著更多更廉價的中國彩電了。

回書本頁下一章